北京湿疹好的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210114/8589789.html 前言 黑龙江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被我这个家乡人所漠视的地方。我们经常感到没有故乡,因为我们的父辈就不是本地的,他们经常念叨的牵挂的惦记的惦念的记挂的是他们的老家——山东掖县,因此在我小的时候,从来都不认为自己就是黑龙江人,反倒是认为自己是山东人,只是客居于此罢了,尽管山东人不这么想。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又因学习迁移到了哈尔滨,经常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你是本地的还是外县的?最初我没什么感觉,直到有一天我和军训教官发生了一点小口角,另一个干部模样的人问出了同样的问题,我才知道二者原来有那么大的差别。“外县”是略带有歧视性和蔑视性的称谓,称呼一个人是“外县的”表示这个人有点土里土气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因此,在哈尔滨也是客居的感觉,还有点儿被歧视的味道,总是没有土生土长的那份感觉、那份底气和那份情怀。 于是我们就成为了没有根的一代,没有家乡的一代,确切地说是家乡定位错乱的一代——“家乡”太多了以致于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是哪里的了。经常有的是“殖民”的心理,走到一处沾到便宜就走,从来没有什么长远眼光——基于家乡人的长远眼光。直到有一天,因偏枯赋闲在家没事,估计也是上了岁数,就自己问自己,我的家乡在哪里?我对家乡了解又是多少?我登时思堵语塞、张口结舌,一时竟想不出如何回答。是啊,我都对家乡没有认同感,何谈对家乡的了解呢?反过来也一样,对家乡都没有一点点了解,何谈对家乡的认同呢?于是我就暗下决心,要用余下的时间、有生之年去完成这个事情,把黑龙江的所有市县都走遍。先期计划走三趟线,分别是:乌苏里江和黑龙江(国界线)、嫩江和松花江、滨绥线和滨洲线(原中东铁路),然后再走其它。粗略的先走一圈,探个大概,找到一个或几个兴趣点,然后再细化、深化。我的基本想法是,先普遍铺个面儿,然后用十五到二十年的时间,由面到体,由广域到纵深,对黑龙江的认识形成个立体结构,到那时,当再有人问起我的家乡是哪儿的时候,估计我就有一定的底气说:“我是黑龙江人!” 怀揣着这份梦想、这种情怀、这种责任感,就毅然决然的踏上了旅程。我的责任和能力所及就是记录,如实的记录——记录他的欢笑、记录他的忧伤,记录他的平淡、记录他的多彩,尽我的稀薄的笔墨,尽我的微弱的能力,像一个画家和录音机一样把他刻画和刻录下来,因为这一刻过去了就永远成为了历史,倘要没有人及时记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湮灭——就会像墨滴滴入水中一样,迅速弥散以至于化有为无。都说这是新纪元的开端肇始,新世纪的曙光熹微,相对于互联网时代,以前的科学技术都将是史前阶段,尽管我对互联网技术还是个“门外汉”,但是互联网的迭代太快,可以预见,很快这种慢节奏的生活就会被快节奏的生活所取代,随着这一代人的渐渐老去,甚至包括我们这个年代的,加速度也就来临了!时代的火车呼啸而过,而且正在不断的加速,直至疯狂……现在,就是现在,正是加速前的静默,我想象着,可能是期盼,可能是惶惑,可能也是害怕,仿佛我能感到发动机的极速加转而产生的隆隆的轰响,轮胎极速加转与地面摩擦而发出的刺耳的“哧哧吱吱”呼叫声……这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这是一个即将爆破的岁月,我正迫不及待的期盼它的到来,尽管内心有那么一点小忐忑小不安。我要把这滚滚洪流记录下来,这个正在加速时刻,正在变得越来越快的时刻,尽管我的笔力微弱,尽管我笔速远不及这变化快,记录起来挂一漏万、言不及变,写作永远是“马后客”、永远也赶不上变化的节奏,但是我要尽我能力所及,为这个令人激动的年代做个注脚。我很庆幸能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要用我的微弱的笔触,来记录这个时代!这个加速前的静默的时代! 第一趟线算是走完了,感觉人生就是旅行,旅行也诠释人生。人来来往往熙熙攘攘,或擦肩而过,或寒暄几句,或礼尚往来,或相濡以沫,或生死以报,人的一生之中每一种人都会不期而遇——不论你热烈欢迎也好,还是可有可无也罢,抑或是硬着头皮也中,不过每一种人也都有他的存在价值,正面的积极的抑或反面的消极的,他都是你人生当中或精彩或悲催的组成,给了你人生增加了奇幻瑰丽和不可揣度,使你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姿和色彩纷呈。原来经常听先贤们如是说,我只是觉得很有哲理而背诵记住了,没有什么切身体会;过了四十,经历了种种波云诡谲的变化以后,波峰谷底如过山车般的体验之后,才慢慢有所体验和体悟(其实我觉得这种体验和体悟还是初级的,因为我没有经历大喜大悲以至于生死之间,总之人生的落差还是太小~啥?我为什么不主动去选择更大的落差,我可脑袋没被驴踢了,可没那种勇气——确切的词语是粗莽,我的趋利避苦的本性自然使我却步不前,只能是被动地去承受~)。其实他人就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坚强反射给你的就是刚毅,你短视回音给你短暂,你懦弱回响的就是虚孱。相由心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一切看似混沌无序,似乎都是随机安排,但一切皆有因果。其实他人就是自己,挥之不去、如影相随。 旅途中总会遇见一些偶然的、新奇的——尽管当地人习以为常不以为意——事情,这种新奇和偶发时刻提醒着我还是一个存在的人,我喜欢这种遇见偶然的感觉,不然成天价按部就班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总是感到再过昨天,了然无趣,长此以往,就会使我感到麻木不仁索然无味了。偶然发生的总是给你出其不意的惊诧和莫名其妙的惊喜,从而使你感受到是一个鲜活的人。其实什么必然如此,什么应当如此,我看没有必然和应当,一切都是偶然的,必然只是在那些按部就班的体制内的事物且短时间内有效,体制外的、长时间的,则是偶然性起主导作用。 还是得声明一点,旅途中得到了很多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曾认识的这次加深了认识,原来不认识的上苍创造机缘使我们相识,我们很看重这份机缘,也很珍视这种缘分,这里人就是一种遇见,这次遇见之后可能再无缘相见了,绝多都是匆匆一面,甚至没有机会结识,有的只闻其声,而本人则不得见。我由衷的感谢他们,不论是对我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使我受益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它丰富了我的旅程,那都是旅途的轶事,人生的插曲。 朱振林 年6月 目录 前言 一、匆匆界江行第一阶段(-5-1~15) (一)宁安?东京城(-5-1~2) (二)绥芬河(-5-3) (三)虎林(-5-4~5) (四)饶河(-5-6) (五)抚远(-5-7~8) (六)同江(-5-8~9) (七)萝北(-5-10) (八)嘉荫(-5-11) (九)逊克(-5-12) (十)黑河(-5-13) 二、匆匆界江行第二阶段(-5-16~21) (一)漠河(-5-17~18) (二)塔河(-5-19) (三)呼玛(-5-20) (四)北安(-5-20) 三、沿途风物(包含两个阶段) (一)杂事一?道路两旁 (二)杂事二?在车上 (三)杂事三?山野菜 (四)杂事四?山区 (五)杂事五?色彩统一的村庄和道路两侧的美化 (六)杂事六?红眼哈塘和塔头甸子 (七)杂事七?儿童娱乐设施大比拼 (八)杂事八?盖戳 (九)杂事九?吃和行 鸣谢、说明并发出邀请 年5月1日到21日,我们沿着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乘坐火车和汽车走了一圈,共计约+=公里。分两个阶段,共走了1个地级市、11个县(县级市)、6个镇,途径2个地级市,基本完成了原定计划。 一、匆匆界江行第一阶段(-5-1~15) 1.年5月1日~15日,沿着乌苏里江和黑龙江乘坐火车和汽车走了一趟,共计约公里。共走了1个地级市,8个县(县级市),5个镇。 2.行程 哈尔滨~牡丹江~东京城~牡丹江~虎林~饶河~抚远(乌苏)~同江(街津口)~萝北(名山)~嘉荫~逊克~黑河~哈尔滨。 (一)宁安?东京城(-5-1~2) 1.初见东京城(第一日) 到了东京城,这个据小杨说唐代就有的市镇。然而在实际中一点痕迹遗迹都寻不到,往事越千年哪,浑然无踪迹啊!只有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了,来描绘昔日的繁华,往日的景象。 东京城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东京城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又称“忽汗城”,辽代曾短暂的称“天福城”,清代称“东京城”。该城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牡丹江东岸,宁安市渤海镇(原东京城镇)境内,为渤海国都城遗址,通称“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到了清代在距离原址八公里处,修建了宁古塔[2],兴许是传说中鴸鸟[3]降临的缘故,成为一时的流放之地。 初到这个小城,第一印象是不好的,站前虽然称不上混乱,但是觉得很无序。不过小陈和她的父亲的热情弥补了这一点,尽管这热情显得很含蓄。不过车开过一个转角处就大有不同,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粉刷一新的楼宇,洁净的街路,宽敞的广场,连空气也觉得不一样了,透亮了许多,一切换了天地,焕然一新的感觉。据小陈的父亲介绍,东京城分市政和林业局两块,好的这一块是林业局的。 车上和小陈的父亲客套一番。和几个学生见了面,自然有几分欣喜,几分寒暄。 晚饭时间到了,在陈父的一再要求下,我点了冷面--这是我家乡的味道和记忆。下楼不远处就是饭店,当我拿起菜单时,不免有点小失望,除了冷面之外,根本没有我概念中那种冷面馆子的样子——各种辣菜、琳琅满目的辣菜。不过当我第一口品尝黄瓜拉皮时,我便有折服的感觉,味道果然很好,还有明太鱼、火爆大头菜、酱猪手、柳蒿芽……可能还有那个地三鲜,我竟然没有吃到,基本都被“左边那个官员”吃掉了。席间自然少不了客套一番,对陈父、小陈和几个学生,以及他们之间。自然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只是由于口齿缓慢,没有很好的发动起来,干着急啊!否则,嘿嘿,你懂得!其前还有个小插曲,本来我问过了小陈,告诉我她父亲是69年的,自信满满的和她父亲说了,结果她父亲是71的,幸好还是比我大,不然叫错了顺序那可尴尬了~ 饭毕一起到广场遛弯--按照北京人的说法,随着夜幕的降临,广场热闹起来,走圈的、轮滑的、健身器材的,最热闹的当然是广场舞的,当小苹果响起,我的每一个神经都随之跃动~只是只有左官小冯一个人去跳舞,哎,这帮年轻人啊可惜了,大好年华,正是青春好时节。只是徒增感慨,这是我们教育的结果吗?都变得含蓄内敛吗?青春的热情呢?难道都随着时光逝去了吗?只有凭借酒精才能唤起召回吗?不禁扪心自问了几句。 [1]方式济(年——年),字渥源,号沃园,登峄子,安徽桐城人(今桐城市区人)。 [2]根据百度整理。 [3]柜山……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鸟,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山海经》 鴸是猫头鹰的古称,人面鸟身。传说鴸会危害士人和君子,它出现的地方,必定会有很多士人被流放。据称,这种鸟的原名是“丹鴸”,来自尧帝的儿子“丹朱”之名。丹朱为人恶劣,加上当时并没有父权子继的习惯,所以没有得到继承权。丹朱的怨恨化为这种怪鸟,希望通过迫害士人达到扰乱政纲的目的。--根据百度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