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有预谋的艺术邂逅。从深圳至双鸭山,从火热的南国都市到东北之东的三江平原,这是一次跨越边界的艺术之旅。 9月17日,由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画院组织的艺术创作、交流、采风团一行23人,来到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参与此次活动的艺术家都是深圳艺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在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及创作采风活动中,深圳艺术家们在双鸭山市,与当地艺术家展开了座谈,观看了画展,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随后深入同江、抚远、饶河、虎林等边境城市展开写生创作,师法自然,搜集素材,捕捉东北的人情风物,把自然的魅力与魔力,把黑土地上的丰饶景象,把北大荒精神用画笔尽情表现。 登七星峰,看季节之变 艺术家们到双鸭山市的第一站是七星峰国家森林公园,公园地处桦南县、集贤县与双鸭山市交界处。七星峰又俗称“七星砬子”,在松花江南岸,我们乘大巴从双鸭山市区出发,约一个小时便抵达了开阔的公园广场。 蓝天白云下,远眺七星峰,隐若可见一帽状山顶,七星峰主峰海拔.7公尺,是三江平原边上最高的山峰。我们将用一上午时间,与登山栈道、层次丰富的树木、小动物、石头、凉亭、“穿裤子的云”、七彩的光影交流。 沿着木质栈道逐级向上,如画的风景也渐次在眼前打开。阳光穿过树梢,不同形状的树枝与树叶在取景框内构筑出不同的天空形状,空气清新得令人迷醉。一些树叶开始变黄,少数的泛红,更多还是树叶之绿与树干之灰。偶尔会看到采蘑菇的人,采蘑菇已过了最旺的时候,进入尾季。 然而,这个季节,正是东北的大地与山峦变脸的时节,喜欢自然美景的艺术家,赶的正是季节之变的趟。人在山中行走,季节的魔术手还不明显,等登上山顶,往下纵览,便有了切身之感。张扬的风借山顶之势舞动你的头发,你东南西北放眼望去,山体显出一层层的色带,近山顶的一片,叶子落了,都是白色树干举着褐红的枝丫,远处则是黄间绿的树林,簇拥的山石,有像人形,有如狼牙,略显诡异的剪影与触碰,招惹出神的联想。 看季节之变,亦不忘挽英烈之气。登山之日,恰巧是“九一八”,“七星峰因周围群山山势峻峭、地形复杂,曾经是东北抗日联军根据地、东北抗联的密营地和革命烈士牺牲纪念地。”在主峰下,我们就看到“抗联烈士纪念碑”,“金根烈士牺牲地”。观瞻、拜谒,思想自然之美,更增添一层历史人文色彩。 艺术的对流将在两个城市之间展开 当日下午返回双鸭山市区,与当地艺术家进行文化交流座谈。座谈会上,深圳艺术家受到热情的接待,双鸭山市副市长马春波率一众艺术家与深圳艺术家展开了亲切交流。深圳市文体旅游局艺术处调研员刘冬介绍了深圳市近年来的文化发展,从文化艺术品牌的建设到文化体制的创新,再到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刘冬一一道来,让双鸭山艺术家对文化深圳有了更全面与立体的认知;深圳画院副院长杨晓洋则介绍了深圳市艺术家采风团的各位艺术家及深圳画院改革的情况;深圳市美术家协会主席陈湘波介绍了深圳市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他认为深圳的设计是深圳美术创作很重要的力量,也是一大特色。深圳艺术家蒋庆北、于长江、张小纲、郑强等分别发言。蒋庆北原是双鸭山人,此次采风算是回故乡“省亲”了,作为两地艺术家的桥梁,蒋庆北言谈之间难抑兴奋,及对故土的眷恋与感激之情。他以往的很多优秀作品,就诞生在这块土地上。 双鸭山艺术家徐亚林、刘伟、舒洁、丁双北、高峰、宋聚文、乔学山、李秋林等分别介绍了双鸭山的文化现状、艺术创作氛围,及自身的创作情况,做了肯切的发言。 杨晓洋介绍,深圳与双鸭山的文化交流将形成双向机制,不仅是深圳艺术家来到双鸭山,双鸭山的艺术家也将到深圳,以他们画贯了山水田园的画笔,画深圳,体验与展现都市生活。两地艺术家交流创作的作品也将在深圳画院做成果展示。 艺术的对流将在两个城市之间展开,双鸭山地区有色彩丰富的自然,有东北特有的风土人情,还有豪放的杀猪菜,深圳的艺术家将带着他们对自然的热爱深入这里,描绘此地的真、善、美。 座谈会后,艺术家们还来到双鸭山市博物馆,观看了正在举办的当地艺术家的水彩画展。双鸭山可谓藏龙卧虎,展览中很多优秀的作品,得到深圳艺术家的赞赏。 在饶河,被赫哲风情与农家小园吸引 离开双鸭山市,我们继续往东北之东北方向行走。在富锦国家湿地公园,被绵延的芦苇荡与各种水鸟吸引;在同江街津山,艺术家们被黑龙江上的落日所震撼,江边的观景亭、垂钓的雕像、靠在江边的渔船,以及正在修筑的河岸与堤坝,落日余晖……这一切构筑出一种苍茫之境。眺望江对岸的俄罗斯,将落日当蛋黄一样握在手里,拍出壮美的全景照片,艺术家们完全将情绪融入了眼前的景观。在三江口,艺术家们亦被江水交汇的盛景所感染。在东极广场与黑瞎子岛,我们亦感受到边疆一词,对艺术的引诱。 从双鸭山到同江,有如从松花江到黑龙江,从同江到抚远,则是沿着黑龙江到了乌苏里江,其实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江边走,沿着边境走。从抚远到饶河,再到虎林,则是沿着乌苏里江往上游走。这一行,在饶河呆的时间最长。 在饶河,艺术家们深入四排乡、小南河、大顶子山,停下来现场写生,搜集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四排乡,艺术家们被赫哲族人所吸引,穿着传统赫哲族服装,唱着《乌苏里船歌》与当地小调加令阔的村民,走进了艺术家们的画面;在小南河,典型的东北农家小屋,田间地头的玉米、向日葵、蘑菇、家禽,以及正在检修的大型农机等等都进入了镜头。 艺术家曹剑新就被阳光下的农家小院吸引,在饶河他画了三张水彩画。他说,这里是中国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曙光初现,大地复苏,阳光洒满大地,万物欣欣向荣,阳光点缀了生活,丰富了生态,幻变了色彩,成就了艺术。因此,在采风中特别喜欢阳光下的景物,画了《阳光下的农家小院》。 曹剑新与他的现场写生作品 艺术家方晓龙也对饶河的风景情有独衷,他画了《小南河乡的晚霞》、《大顶子山秋色》、《宁静的海关渡口》三幅作品,他表示,被这片黑土地的宁静、深沉、辽阔与博大;被这里人们的质补、真诚、热情与豪爽深深吸引。 方晓龙现场写生作品 艺术家陆佳一路上则用水墨捕捉所见,他不仅画了黑瞎子岛的历史烟云,也画出赫哲族人的生动形态。他说,“这几天我们不停辗转在黑龙江双鸭山市地区赫哲族人生活区进行采风、写生创作,时间虽然短暂,却收获了赫哲人满满的情怀。整个创作过程中,耳际总是不停回响那经典名曲《乌苏里船歌》: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 陆佳及现场写生作品 艺术家海岩喜欢自拍,每到一处,他都会留下自己的“画说图迹”。而这次行程,七星峰对他的“撞击”可谓最重。他表示,在中国版图最东北的鸡头之处的这片黑土地上,感受到中国留下来的纯粹净土,攀岩登上双鸭山最高的七星峰上俯看黑山白树之间感受着开荒者的厚重……有画家感慨这里最适合画色彩油画,虽然秋收季节还没有到达最深刻的灿烂,然而我已经感受到凝重的中国画水墨岩彩的气息,这里有我可以感受到灵魂的厚重。 海岩在饶河四排乡写生场景 此行的最后一站是兴凯湖景区,这里有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与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在纪念馆,艺术家们详细了解了北大荒的历史,重温了当年北大荒的炽热与艰苦,学习北大荒精神。对此,艺术家李士军感触颇深。他说:这次到黑龙江体验生活深感祖国的辽阔,王震将军的伟大,北大荒的变化,边境的太平安宁,应该向边防军敬礼。 李士军现场写生作品 有着相近感受的还有蒋庆北。他说,记得80年代两幅著名油画:叫“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另一幅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都是描绘乌苏里江军民团结保卫边疆,不怕牺牲的内容,其背后都是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场景,荷枪实弹,战火硝烟,那幅画至今让我们记忆忧新,今天我们深圳画家又来这当年的发生过中苏战争的地方,眼前却是另外一番景象,建设热火朝天,贸易往来接踵,物美价廉,边民交往轻松愉快的一片祥和平静的气氛,一点没有边境箭拔弩张的感觉,我想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归功于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我们作为画家今天在这里寻找到的题材是宁静和和安宁的风景,愉快微笑的边民,寻找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边疆发展的轨迹,边疆之行更可以看到祖国最边远地区发展,变化。调动出画家绘画的冲动和欲望。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