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7/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回忆家乡山水的往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家乡的山水摄影:李丕显

我的家乡位于中国北方三江流域核心地带,她有一个赫亮的名字叫建三江。在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屹立着31座山、流淌着17条河、坦荡着.5万亩土地,那可是天飞珍禽,地产五谷,山育奇兽,水生锦鳞的的地方。随着开发的深入,人们又发现建三江还是个孕育历史文化的地方,在山水之间星罗棋布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汉魏之后的且不提,沿着挠力河可寻到史前文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大兴农场小团山遗存便被省考古所张伟所长赞誉“代表了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尤值得一提的是源于挠力河名字的饶河县饶河镇的小南山,作为国家项目,省考古所李有骞博士率队发掘,其成果入围全国十大考古重大发现。小南山文化把黑龙江省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向前推进年。我不是专业作考古的,我想说的是通过文物可证,至少在年前,我们古代先民就在这片山水间开始了采集和渔猎生产。

黑龙江省博物馆《白山黑水海东青——黑龙江流域文明之光》肃慎先民渔猎展图

建三江地区原本是沼泽连片的低湿地,开发之初只能是依山邻水建起了七星岗(后去掉“岗”字)、八五九、勤得利等农场。

人类考古学告诉我们,在原始农业尚未出现之前,古代先民靠采集和渔猎渡过的。建三江那连绵的群山象一道屏障耸立于家乡的东南,古代先民们用果为食,茹毛饮血,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楛矢石砮,射猎山野,森林成为他们繁衍进化的发源地。感悟家乡的山水,采集狩猎文化是绕不过去的。当然建三江现代的农业开发,北大荒人是勿需采集、渔猎度日的。

随着开发的深入,七十年代建三江一些农场和周边村屯流行一种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医院工作经历过。这病起病急,就像感冒而忽视了治疗,继之,皮肤黏膜广泛出血,病情加重进入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病人往往过不去这几道坎。后来人们从专家的口中得知这病叫流行性出血热,是由老鼠携带一种叫汉坦病毒引发的。人们思索,这些年砍了那么多樹,开了那么多地,收了那么多粮,不知不觉老鼠多了起来。老鼠怎么能闹腾起来了呢?人们发现林子少了獐狍野鹿,也少了吃老鼠的貉子、獾子、山狸子。人们似乎意识到出血热不仅由老鼠传播,还与山里的貉子、獾子、山狸子有关,但是当然还没有生物链的概念。

说起鱼猎,建三江开发之初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先说这山里打猎吧。时代发展了,科技进步了,有现代化的武器,不像古代先民原始工具,自然大大提高了效率,若不是后来政府禁猎,山猫野兽早就绝后了。如今,山里的兽类近乎销声匿迹。

说起鱼就不能不先说说流淌在三江平原上的挠力河。

九曲挠力河摄影:张佑臣

挠力河可是黑龙江省首屈一指的一条富营养型河流。挠力河产鱼22种,其中有经济价值的12种,包括鲤鱼、鲫鱼、鲶鱼、泥鳅、狗鱼、重唇、细鳞和黄桑等。据《宝清县志》记载,挠力河“红肚鲫鱼”腹部橘红、背高、体厚、肥满度好,含脂率高,口味鲜美,曾是满清王朝的宫廷贡品。

我们无法穿越古代代,看先民的扑捞,感受挠力河里的鱼多到什么程度。据《饶河县志》记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挠力河上的一个鱼梁子一冬天所捕的鱼就可以装五十个火车皮,在六十年代,从里七里沁河到挠力河入乌苏里江口,仅一冬冻鱼产量就高达三千吨。可是距今仅仅70年,真实地描写挠力河流域丰富的渔业资源的《挠力河渔歌》:“鲫鱼遮住河水面,鲤鱼扬起三尺波,十道梁子用网捞,从早捞到太阳落,捞得鱼儿堆满坡,汽车拉来爬犁拖”唱不起来了。

挠力河扑捞不上像样的鱼了。我曾见过有人用“绝后网”从挠力河网上没有手指大小的鲫鱼到市场叫卖。

南方人馋野味,一些人到了“无所不杀、无所不吃”疯狂的境地:什么蝙蝠、穿山甲、果子狸等等全吃;什么活榨青蛙汁、油炸蟑螂蟋蟀、油炸毛蜘蛛等全餐。

北方人虽无此恶癖,可也够贪婪的。上万年的“鲫鱼遮住河水面,鲤鱼扬起三尺波”的挠力河,几十年的光景给摧残得近乎在空流淌!

江河纵横,水脉相连。挠力河的鱼少了,黑龙江的鱼也多不起来,有的还要灭种。

黑龙江是一条伟大、神奇的江。一般人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并称,这里有地理知识的缺失,不是本文所探讨的。今天的史家、考古专家普遍认同的是,《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的白山黑水之间肃慎氏之国的居地,即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及其余脉完达山等山岭之间的广大地区,而建三江这一带正在其中。传统史学认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古代先民先秦时期称肃慎,其族系:汉魏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靺鞨、辽金称女真、明清称满族,脉络清晰、绵延不断,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点燃了黑龙江流域文明之光,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黑龙江省博物馆以肃慎族系为主脉,以“白山.黑水.《金色的网滩》这是我保存30余年,摄影家肖金昌通过黑龙江勤得利江段网滩上晾晒的大马哈鱼匹子的记录,如今看不到金色的网滩这般景象了,但是我盼望着金色网滩的再现。海东青”为主题,向世人展示肃慎族系对构成中华文明的历史贡献。说到渔猎,古代先民渔猎活动的早期,由于驾驭大江大河的能力所限,只能在小河、小溪里进行。是肃慎的后裔——赫哲族人于近代开创了黑龙江大河型扑鱼的创举,由此还被清廷编入《皇清职贡图》中。

《金色的网滩》这是我保存30余年的图片,摄影家肖金昌通过黑龙江勤得利江段网滩上晾晒的大马哈鱼匹子的记录,如今看不到金色的网滩这般景象了,但是我盼望着金色网滩的再现。勤得利农场西山古城是黑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省著名考古专家张泰湘先生考证,此古城系辽金时期兀若人(赫哲)的首府,赫哲人在此进行渔猎活动,并孕育了后世的黑龙江大河型扑鱼。

勤得利农场渔展馆展出鲟鱼标本,旨在宣传保护摄影:李丕显

黑龙江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边塞三珍”和白垩纪时期保存下来的古生物群之一鲟鳇鱼——施氏鲟和达氏鳇。

由于过分捕捞和生存环境恶化,黑龙江鲟鳇鱼已经面临灭绝的危险。黑龙江水产研究所2001年评估报告表明,野生鲟鳇鱼在抚远江段100多公里范围内测定为870尾。专家预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护,再有十几年,作为淡水鱼中的珍稀物种鲟鳇鱼将不复存在。黑龙江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了《黑龙江省鲟鳇鱼管理办法》,通过建立保护区,强制休渔,降低鲟鳇鱼捕捞量等措施,为鲟鳇鱼提供安全的生息繁衍场所。

为保护鲟鳇鱼,勤得利农场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率先在全国搞起了鲟鱼等渔业生产,并创下了第一个人工孵化成功、第一个向大江放流、第一个鲟、鳇杂交成功、第一个活体取卵成功、第一个以观赏鱼推向市场、第一个人工室内驯化成功;第一个水库试养成功、第一个北鲟南迁成功、第一个举办全国养鲟技术培训班、第一个国内人工养鲟上市的全国十项第一。如今20年过去了勤得利江段的鲟鳇鱼虽没有灭绝,但其家族未见兴旺迹象。

我期盼、我希望,有感而发的《勤得利渔业赋》从心底流淌:

“天地洪荒,亘古已降。巍巍长白山拱卫关东地,滔滔黑龙江滋润北大荒。人猿揖别,渔猎乃创。林海射猎,江河张网,得天地之造化,先民赖以繁衍长。

呜呼,大自然能满足人类生存之需要,黑龙江鱼类却不能填平人类之欲望。几个千载轮回,数个世纪易常,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枯竭,渔船空仓

......

呜呼噫嘻,感受北大荒之鱼文化,方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和谐共处,颐和万世幸福绵长。生态保护留修复空间,储备资源给子孙永享。人民福祉,大爱无疆,民族复兴,生态华章。春风里喜捞鲟鳇;秋日下马哈闹网,水绿鱼跃、天蓝鸟翔,渔业经济造福一方老百姓,勤龙渔业托起美丽北大荒。”

《勤得利渔业赋》只是寄托我的希冀,尽管我们努力了,但鱼依然多不起来。鱼少了,对于我们来说,舌尖上少了些许鱼香,可是对于共同生活在家乡山水间的有的生灵来说,那可是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建三江的白鹳就是其物种。

说来对黑龙江里的鲟鳇鱼繁育勤得利农场也真没少下功夫。上图:放流仪式摄影:王孝奇下图:江上放流摄影:王孝奇

江河的鱼少了,对于我们来说,舌尖上少了些许鱼香,可是对于共同生活在家乡山水间的有的生灵来说,那可是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建三江的白鹳就是其物种。

提起白鹳,昔日建三江地区的白鹳飞起一群可遮天蔽日。有史可证,回忆过去那一段历史可感受当年建三江地区原始生态下白鹳的面貌。

历史回到年同江县地方志有记载:为了孤立抗日联军,穷凶极恶的日寇把同江一带的赫哲族人实施集中迁移、分而治之、部落囚禁的手段,在今天的建三江的前锋、浓江、青龙山三个农场境内分别建了三个“部落”,将赫哲同胞强迁其中。

根据一部落的幸存者李淑贤和尤玉山两位老人回忆,他们是在年春节刚过,被荷枪实弹的日本鬼子和伪警察的押送到“一部落”里。缺少食物、衣服和食盐,靠打猎为生,生存条件受到严重威胁,3年时间,这里的赫哲人死去了一大半,有的全家都死绝了。熬到年光复,要不是食白鹳和白鹳蛋救了一些人,赫哲同胞都得饿死。

秋日下的“瓦其卡”河,河东岸那片杂木丛林就是“一部落”遗址。摄影:李丕显

“一部落”有条叫“瓦其卡”的河。“瓦其卡”啥意思?为追寻那段历史,我请教在同江市民委主任岗位任上退休、赫哲语言专家的董群先生。董群先生曾凭吊过“一部落”,他告诉我“瓦其卡”,赫哲语“白鹳”。“瓦其卡”河其意是白鹳河。董群先生考证,“一部落”设置在“瓦其卡”河畔东侧的大林子里,树上遍布白鹳窝,白鹳多得铺天盖地。

公元年对白鹳来说是一个黑色年。一位世界鹳类研究权威预言白鹳将在地球消失,不久中科院新疆分院一位专家集三年时间的科学调查,证实了白鹳已在中国西部灭绝。

中国西部的白鹳已灭绝,东部的白鹳也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地。世间一切物种的兴衰,在自然法则的框框里又都有它的自身规律。一般说来大凡濒危的,要么是名贵,要么是娇贵。家乡山水中的海东青、白鹳便是如此。

“海东青”,学名白尾海鵰。海东青名贵的价值不仅于自然界之物种,历经漫长的岁月积淀,历史又赋予它厚重的人文内涵。海东青身高不过2尺,体重不过7、8斤,但它的双翼展开竞可达2米,有了这样一双翅膀,使它能搏击长空,捷如掠影。年在金上京阿城市附近金代墓葬中出土的“海青拿天鹅”的流金铜夸带的造型,为现代人展现五倍,健壮又善飞的庞然大物。

海东青与北方民族的精神有着内在的契合。海东青身上那种强盛,昂扬,拼搏,顽强,克难,有力,善斗,敢胜的禀赋,成了通古斯族系的民族崇拜的英雄偶像、图腾和民族精神的精髓。史载,辽代契丹人甚喜海东青,每年都要派出“银牌”使者沿着“索鹰”踏出的“鹰路”由辽上京(今内蒙古赤峰)出发,经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涉拉林河入松花江水道,乘船东进,顺松花江再入黑龙江抵达五国部(今天的三江平原一带)向与其臣属关系的女真人勒索海青。由此激起了女真各部的民族义愤,爆发以阿骨打为首的女真人起兵伐辽,一举翦除了辽王朝,建立了大金帝国。从辽金捕到晚清,上千年的追捕名鹰岂能不濒危?

所谓娇贵呢,就是生存能力差,建三江的白鹳就属娇贵的。

网上图片

白鹳它的栖息地不像白天鹅蔽藏在草丛中即可,必须在乔木上筑巢;它体大、摄入量多,以鱼虾为主。可是不会游泳,只能靠着长长的腿,长长的颈和长长的噱,长时间站在浅水中等着小鱼小虾来被叼啄,不然这白鹳怎么又有个土名叫长脖老等呢。那些年河里的鱼少了,树伐得多了,沼泽的水被顺进了江里,厄运自然也就降临它们的头上了。幸得建三江人深知这美丽的大鸟生死关乎生态的阴晴,历经艰难人工招引获得成功,年建三江还获得中国动物协会授予白鹳之乡荣誉。

需要补充的是当年谈病色变的流行性出血热几十年一直没再发生,倒是经历了非典型肺炎和冠状肺炎熬煎。如今老鼠也少多了,老人们总结一是大面积水稻种植,老鼠的生存空间缩小了,二是现在的灭鼠、灭虫的药太厉害了。

望着家乡那片山水,我每每陷入深深的忧思。

先说我们建三江人,当年开发大荒,屯垦戍边,一路走来对自然生态保护是尽力了。再说我们建三江,三江环绕,群山耸翠,北大荒最晚开发的垦区,又远离工业城市,这本是生态优良,物种兴旺,环境宜人的养生福地啊?这个世界怎么了?这时我惊闻生活在以“鱼类王国”之称的长江的“中国淡水鱼之王”——长江白鲟永别的噩耗。长江白鲟没有挺过年,而这个节点恰是长江10年禁渔期的开始。接着又听说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委员会秘书长马克平认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进入第六次大灭绝时期的传闻,生态危机将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危机。

人类是到了该反思的时候了!从人猿揖别到今天的智能时代,人类能飞船上天、遨游宇宙,基因移植、克隆技术、信息智能,把一个大千世界变成个地球村......但是随之而来也出现大气污染、森林破碎、土地退化、气候异常、物种锐减、资源短缺、土壤污染……其生存也面临着危机。 

是的,人是万物之灵。人是伟大的,可是在自然面前,人有时又是渺小的。在通过弱小动物为中间宿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新冠病毒竟能使我们国家和人们遭受一场灾难。所幸我们有强国力量,我们有万千国士,我们有亿万家国情怀的人民......痛定思痛,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需要,节制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的贪婪。尊重自然、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我们才能与自然颐和下去啊!

春天必将到来,农事即将开启。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农业为本,务莫大焉。领军中国现代农业的建三江,恪守“农业生产不能竭泽而渔”:该休耕的休耕、该轮作的轮作、该退林的退林,该退草的退草,给农业留下充足发展空间,和子孙后分享绿水青山。况且我们又拥有由工程型向资源、生态型迈进的四大灌区焕发出来的生命之水浇灌,蓝天绿树芳草地,鹳飞鹤舞百鸟鸣的景象就在眼前。

。2。2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dl/113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