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长江及鄱阳湖全面禁捕退捕工作的开展,江西省重拳出击,对非法捕捞等违法活动“零容忍”。 面对水域面积广袤的鄱阳湖,江西省如何严格落实“禁捕令”?日前,记者探访了已投入到鄱阳湖生态治理与保护第一线的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 “黑科技”上线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被称作“黑科技”,可实现陆水空立体执法,省、市、县三级联动,让各类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 “这套系统花费了多万元。”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二级调研员、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梅锦章,见证了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的“成长”。他介绍, 整套系统分为7个模块,分别是视频监控子系统、无人机巡查子系统、动态执法监控子系统、中心指挥管理子系统、船舶定位执法子系统、电子围栏子系统和平台管理系统,并连接了江西省政法委鄱阳湖联合巡逻执法雷达系统。通过各个子系统的协同,系统集日常监控、行动指挥、执法取证为一体,实现了全天候监控,并可实现省、市、县三级联动。梅锦章称,为保证责权明确,行动协调,该套系统划分了三级权限:省级渔政部门为指挥中心,制定行动目标,协调各市县统一行动;上饶、九江、南昌等三市的市级渔政部门统管辖区水域,并根据省级要求,调配各县执法力量,完成行动目标;湖区范围内的各县执法人员具体实施行动,现场执法取证,打击各种违法行为。 据了解,该套系统是在鄱阳湖即将进行为期十年全面禁捕退捕的大背景下,为保障湖区稳定,保证禁捕退捕秩序,针对管理水域面积大、渔政执法人员少、渔政执法装备落后、执法效率不高、日常巡视成本高昂、执法缺乏协调联动等问题而特意开发的。 34台高清摄像机实时监控湖面一举一动在江西省鄱阳湖渔政局指挥中心管理现场,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郑少飞演示了这套“黑科技”的核心技术。 “34台热成像双光谱中载云台高清摄像机是系统的‘眼睛’,大部分安装在鄱阳湖湖区的铁塔上,高度在30—50米,大大提高了监控效果。”郑少飞称,在这样的高度上,这些高清摄像机可实现度旋转,每一台至少可监测到周边5公里的区域,最远可达7.5公里。 11时许,一名工作人员点开位于九江都昌县中坝村的高清摄像机,虽然湖面升起淡雾,但仍可清晰看到波涛翻滚的湖面;点开有江豚经常活动的上饶余干县锣鼓山鄱阳湖水域附近的高清摄像机,只见水域中有一只白色的鸟,拉近摄像头,可清晰地看到这只白鸟正在觅食;点开上饶鄱阳县莲湖朱家2站的高清摄像机,可看到鄱阳湖边的小港湾内停泊着一些船体,可实时监测其动态。 除了全天候实时监控,省、市、县三级联动,该套系统还可以实现人、船、网协同指挥,通过单兵执法及船舶定位系统,实时定位执法人员及执法船艇的位置,通过指挥中心平台调配距现场最近的执法力量赶赴现场,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现场处置;如果执法现场出现情况,执法人员可以立刻联系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根据情况调配执法力量增援。 这样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减小了执法成本,增加了执法协同性,同时保证了执法效果,真正做到了“禁捕一盘棋,渔政齐保障”。执法全程可视化规范化在执法过程中,系统通过“陆”上的远程视频监控锁定违法船只及人员。当执法人员到达现场附近,如果船艇可以接近,执法人员会佩戴单兵执法仪进行执法,同时录像取证,完成“水”上执法过程;如果船艇无法到达现场,则派出无人机进行“空”中取证,待非法捕捞人员上岸后进行处罚。“这就是陆水空立体执法。”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四级调研员张兴告诉记者,“在此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执法全程的可视化和规范化。配合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鄱阳湖区周边县市的渔政部门均配备了无人机,共有27台。” 巡湖时间大幅缩短郑少飞告诉记者,鄱阳湖水域面积一般在平方公里左右,汛期则有平方公里左右,“正常情况下,没有发现什么大问题,沿主要航道联合巡逻要10—15天,最快也要一个礼拜,但多少都会有一些巡逻死角;使用这套系统线上巡湖后,巡逻死角少了,效益提高了很多”。 “老渔政”梅锦章深有体会,他通过对比一番后感慨道:“湖区现场船体巡逻一趟要10多天,现在通过高科技巡查只需半个小时,而且查得很全面,一天可以巡查好几次。” 目前,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监管系统的监控摄像机已接入江西省政法委鄱阳湖联合巡逻执法勤务指挥系统,并成为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实现了共建、共享、共用,为渔政、公安、海事、水利、林业等多部门协同联合行动,提高渔政执法效能打下良好基础。下一步,计划在鄱阳湖水生生物保护区以外水域添加高清摄像头,尽可能减少鄱阳湖监控管理盲区。同时,长江江西段、“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的敏感水域也将设置高清摄像头,配备无人机及单兵执法仪,并接入系统平台,全力保护好“母亲河”。素材来源:江西晨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dl/83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