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微言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中流击水,勇进者胜。 年,是我市推动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纵深推进的关键之年。 市委、市政府顺应改革开放时代潮流,对标中央,紧跟省委步伐,紧贴发展实际,秉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改革精神,聚焦“五个转型”“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把改革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带领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走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一幅“晋位争先、思变图强”的改革画卷跃然呈现。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改革的原动力。我们坚持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用改革开放这把“金钥匙”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大门”。全市上下迎着难点上、向着深处改,形成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思想共识。随着改革先招的勇毅探索,应着改革重锤的阵阵落地,一块块“硬骨头”被砸开,一个个“老大难”问题被化解,政府职能转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我市全面深化改革正以破竹之势,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破冰前行。一系列扎扎实实的改革举措,不断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激发了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改革之路就是探索之旅。经过不断尝试、修正和创新,市委抓改革的脉络更加清晰、脚步更加坚实,改革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 抓高位推动。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市委高度重视改革创新,把全面深化改革上升为引领发展、带动全局的突出位置,建立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协调联动机制,以坚强的组织领导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市委书记、市委全面深化委员会主任宋宏伟切实履行全面深化改革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超前谋划,精心部署,领衔推进。市长、市委全面深化委员会副主任郑大光全力推进“放管服”改革、财税金融改革等重点改革任务,着力构建狠抓落实的长效机制。市委副书记、市委全面深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云凯亲自督办,协调联动,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走深走实。市委深改办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把着力点放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扎实推进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为转型高质量发展挖潜力、激活力、添动力。 抓组织体系。不断规范决策、议事、协调、督促落实制度,分级部署、分块管理、分类指导、分工落实,建立完善机构改革后的领导体系和组织机制,逐步规范改革运行机制和工作制度流程,促进改革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抓主体责任。健全台账管理机制,对市委深改委确定的重点任务进行细化、量化、项目化,拿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绘出施工图、拉出责任单,把改革任务责任定在点上、抓在事上、落在人上,形成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抓推进落实。不断规范办会流程、精研会议议题、提高文稿质量,既精简会议,又力求实效。全年召开市委深改委会议6次,研究改革事项70项,审议(审定)改革方案(报告)41项。针对跨部门、跨领域的重大改革,完善领导包保、专班推进、联席会商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干成事。 抓督察督办。明确督察主体、职责任务、组织方式,建立分级督察、联合督察、随机督察机制,对7个专项小组、41家牵头单位、8个县(区)开展改革督察,理清责任链条,列出督察清单,实行“责任+清单+考核”制度,推进改革督察工作全覆盖。 抓试点创新。统筹推进各类改革试点,发挥试点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积极争取了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第四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第二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全国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县、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示范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和第二批国家农业产品质量安全县7个国字头重大改革项目,改革特色亮点更加突出,推出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是重头戏。随着一项项政策相继出台,一次次探索付诸实践,一波波红利与民分享,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发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前十多天才能拿到的营业执照,现在只需要两三天”,“原来需要排队办理的税务票据,可以在机器上自助办理了”……群众和企业对高效便捷的审批服务拍手叫好。为打造“无障碍”发展环境,我市在“放管服”改革上频频出硬招、出亮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缩减,较国家和省定改革目标减少37个工作日。尖山区政务服务中心,率先完成“进门、进窗、入网”,“六时”服务、“5+1”延时服务全面落实,全区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大厅率达94.9%,进驻综合窗率达78%,网办率达89.9%,实现“最多跑一次”项。 经济领域改革积厚成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市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帮助建龙钢铁、新时代水泥等大企业签约“直供电”,降低企业成本万元。推进农信社市区联社改制,全面完成农信社体制改革任务;推进国有供热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中燃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协议;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实现“一县一公司”目标。大力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新增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国家高新和科技型中小企业49家,推广应用科技成果50项。积极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改革创新发展,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核评价中连续两年晋位。 财税体制改革蹄急步稳,市场主体实现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持续优化纳税服务,打造全市主城区“十分钟办税服务圈”,建设全省首家“税e站”,实行离厅式24小时自助办税机制,在全国率先推行终端机扫码缴税模式,为企业、纳税人松绑减负。年全市累计减免税费7.3亿元。 重大改革破局开路,体制机制实现历史性重构。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市、县两级内设机构分别精简24.3%、30.5%。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机构、编制分别精简22.7%、13.6%;整合组建5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进83家事业单位承担行政职能回归行政机关。接收农垦、森工政府行政职能项,安置行政人员人,创新行使承接行政权力方式,设立13个分局、10个便民服务点。支持龙煤双矿公司改革,切实促进企业减负、轻装上阵。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准高效打出一系列民生改革“组合拳”,破发展之羁,纾民生之困,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创业服务更加精准。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提供就业岗位个,建立了3个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培训基地。落实国家和省促就业政策措施,实施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推进大学生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创新企业孵化、人才继续教育“五大基地”建设,持续加大“双创”培训力度,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为加快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从按医疗项目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到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改革工作平稳过渡,落实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饶河县创新居民医保征缴模式,采取银行批量扣除方式,方便居民参保缴费。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工作,建成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8个,完成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养老系统平台系统搭建工作,在全国第三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验收工作中,全国排名第五。 医药卫生体系更加健全。医院综合改革,医院“龙头”作用,完善市、医院管理制度。 启动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围工作,全面取消公立医疗机构医用耗材加成。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纳入深化医改工作统筹安排,基本形成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基层首诊,大病不出县,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集贤县通过设立管理中心,统一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农村改革关乎发展全局、关系农民利益。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动农业现代化。 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努力让中国饭碗更多地装进双鸭山优质粮,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高标准农田和“互联网+农业”高标准示范基地63个,完成“两区”划定.3万亩,开展耕地轮作休耕43.3万亩,68家生产加工企业进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全力抵御50年一遇的特大洪涝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实现“十六连丰”。因地制宜增加大豆种植规模,重点培植了杂粮杂豆、鲜食玉米、果蔬、中药材等高值高效作物,宝清县小城子镇被评为全省中药材小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生猪出栏44.76万头,全市大鹅饲养量达到90万只。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提前一年完成剩余户名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土地制度改革稳扎稳打。来自上游村的村民陈某高兴地说“现在土地确权了,承包证也拿到手里了。”土地确权极大地提高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年,全市已颁发证书11.28万本,颁证率达到95.6%,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面积分别达到万亩和万亩,农民的承包地有了“身份证”,吃上了“定心丸”,为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保持长久不变政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权制度改革受益颇丰。盘活集体资产,农民就地变“股民”。全市完成了31个乡镇、个行政村、51.13万农户的资产资源数据核实和平台录入工作,完成了集体成员身份认定、劳龄登记、股权设置及量化工作,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56个空壳村全部消灭,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个和个。 生态绿色发展持续推进。持续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市委深改委主任专题调研建龙异味扰民问题,要求企业采取先进工艺和有效措施,推动我市绿色发展取得实效。严格执行秸秆全域禁烧、全时段禁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以上。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四级河长全覆盖。全力开展安邦河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现沿岸雨污分流27.76公里,完成清淤7.4公里。宝清县探索创新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模式,已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5万个,带动周边农场和县区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有效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宝清?盈创模式”引起中央政策研究室的重视,并得到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新举措频频发力,护卫绿水青山,美丽双鸭山新篇章定会书写得更加靓丽。 改革奠基、文化铸魂。文化体制改革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扎实推进文化繁荣。 整合文化资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创新服务管理方式,一场文化变革徐徐展开、一道文化风景拭目以待,魅力文化之城正在华丽转身。 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轮驱动,创新资金投入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和公益性文化活动。重点建设“一带一路”中俄工艺美术实验区和“龙江丝路带”工艺美术基地,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市场活力,促进供需对接,推动文化内容、经营机制、消费模式创新。 打造融媒体平台,守正创新培育文化新动能。扎实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四个县的融媒体中心已全部挂牌成立。宝清县融媒体中心在全省率先入驻“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及人民日报人民号,自主研发了采编发联动平台,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角度播发”常态化工作格局。 推进社会治理事关群众安居乐业。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突出基层治理,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变革。“邻里纠纷犯不上打官司!”四方台区秀山社区的张某和李某发生争吵后大打出手,幸亏被周围邻居拉住,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在人民调解员耐心的沟通协调下,两人握手言和。像这样的调解机构,在四方台区有32个,构建起区、镇、村(居)三级人民调解网络。随着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筑牢了社会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为维护我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 丰富社区服务,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变革。岭东区积极践行改革试点,全力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筹建了“倾诉小屋”“帮办驿站”“说理大厅”等专门社区工作室,保证了社区居民的矛盾化解需求。同时,岭东区设立了“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推进“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回选区,了解社情民意,解决实际问题,受到了国家民政部指导专家组的认同。 加强立法保障,推动城市综合管理变革。“原来的乱搭乱盖建筑,现在都清除干净了,路边还增加了垃圾桶和椅子,绿化面积多了,道路更干净了,城市生活更加舒心。”住在阳光小区吴秀兰阿姨对身边发生的变化感到满意。原来市政公用、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等城市管理相关职能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边界模糊,甚至存在执法真空地带。随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深入推进,整合了城市管理职能,《双鸭山市城市综合管理条例》的颁布,又进一步规范了执法行为,提高了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从立法层面填补了我市城市综合管理领域无法可依的空白,彰显出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衔接的法制成果。有了立法依据和法制保障,街道变得干净整洁、交通更加安全通畅,树木花草绿意盎然、城市设施日益完备,为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增添一道亮丽底色。 系统变“聪明”,推动城市管理智慧变革。随着智慧时代的到来,我市的改革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城市管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转变,从“宝清·龙防云”到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平台APP,从被正式列为全国“雪亮工程”应用示范和重点支持城市,到实现全市重点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覆盖率和新建高清摄像机比例达到%,通过大数据推动社会治理网络化、智能化、专业化,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从“治理”到“智理”转变。 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扣全面从严治党任务,着力深化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供了有力制度支撑。 科学谋划、高效推进,牵住改革“牛鼻子”。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党的建设的统领作用,推动各级党组织落实落靠“两个维护”的政治责任。制定《双鸭山市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双鸭山市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措施工作任务分解表》,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大局,对新形势下党的政治建设各方面工作进行了谋篇布局,为党的政治建设定了调、立了标、铸了魂。我市推进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完善政治生态考核评价体系,在全省政治生态建设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评为A等次。 强基固本、量化标准,激活党建“神经末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多措并举、创新推进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仅用两个多月时间“一肩挑”比例由17.5%提升至%。围绕形成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锻炼,改进选拔任用方式,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促进了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全年培训党员干部人次。岭东区创新党员培训方式,整合组织部、就业局、教体局培训资源,建立市委党校岭东分校,打造教育培训基地,创建“一中心三基地”教育培训平台,优化培训环境健全服务体系。 创新驱动、柔性引才,大手笔构建“人才洼地”。深入实施“人才兴市战略”,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双鸭山市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设立了万元科技和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好科技创新“七个抓手”,建立了更加开放、灵活、自由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一次性成功引进名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现了引才质量和数量新突破。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固巢留凤”,投入多万元,装修了套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专家人才公寓,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了必要保障。坚持以市校合作、互利双赢为目标,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创新构建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发展模式,先后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8所高校签订市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各类产业科技创新联盟22家,选派27名优秀年轻干部到签约院校挂职锻炼,提高了优秀年轻干部队伍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能力,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立体构建、标本兼治,打出纪检监察“组合拳”。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涉及机构重组、机制重塑、体制重构,备受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