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五月下旬,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近多亩连片种植的高粱地里,农民在忙碌着给高粱除草,绿油油的高粱苗长势良好,呈现着丰收的希望和喜悦。张春一带着村委几个人到种植高粱的地里看看。跟这个聊聊幼苗长势,和那个说说今年的回收价格,听到村民预计比往年种植玉米挣得多了他心里高兴。新利村高粱种植大户周立辉乐呵呵地说:“张书记与绥化市一家公司签定了高粱收购合同,从种植到管理,都有公司技术人员统一指导,秋收后,公司上门收购,最大限度为种植户提供保障。高粱每亩纯收入多元,往年都是种植玉米,遇到价格低的年头,弄不好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多亏了第一书记张春一的指导,今年我种了亩高粱,并且已经签了回收协议,稳稳当当的等着赚钱了”。“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对农户的情感。”这是市环卫处驻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第一书记写在驻村日记里的一句话。作为才33岁的年轻干部,却义无反顾地走进饶河县山里乡新利村,在第一书记的特别岗位上书写出人生最精彩的一页,成为心中有民、脚上有泥的第一书记。 拿真心换真意可乐煮面见真情 刚住村的时候,村民对他这个市里下来的第一书记并不买账,一些村民认为,他这个第一书记是下来镀金的,就是个摆设而已,做做样子就回市里去了。甚至有一个比较直爽的村民这样对他说:“别看你是上面派来的干部,你扶贫如果不对我们老百姓负责,谁也不愿意给你一口水喝!”从村民不冷不热的眼神里,以及这些掏心窝子的话语中,张春一读懂了大家的疑虑和想法。面对这些困难,张春一没有退缩,而是继续坚持走访,到农民的田间地头、房间炕头,甚至猪圈,访民情、听民声,与农民促膝谈心。他说:“农民很实在,在农民的家里,即使他用脏了的缸子给你倒水,你也要毫不犹豫地喝下去,否则,你就无法和农民融在一起。”不吃村里一顿饭,长期住在村子里,饿了吃的最多的就是泡面。年的1月的一天,他住屋子里的自来水冻住了,没有水煮面,张春一就用屋内仅有的一瓶可乐煮方便面,那个滋味他现在想想眼泪还在眼睛里打转。自己有病了瞒着村里一个人扛着,……张春一的工作作风老百姓看在眼里,服在心里。渐渐地,村民们真心接纳了他这个第一书记。在新利村,贫困户住房困难,他就协调资金帮助修缮房屋;贫困户有病,他就协调资金帮助救治;贫困户孩子上不起学,他从小学一直帮到中学……百姓的心中有杆秤,张书记别看年轻,但处处为村民着想,村民就把他当作主心骨,因此,在新利村,村民家里的大事小事都愿意找老于出主意。可以喝群众的水,不能吃群众的饭。不占群众和集体的一点便宜。——这是张春一给自己定下的一条硬杠杠。农户杀猪了,请他吃顿饭,他谢绝了。贫困户邵福义与张春一处成了“好朋友”,年的秋天玉米成熟了,到村部给张书记送来三支鲜玉米。张春一看到邵福义情真意切,不好意思拒绝,只好收下。周末回市里,他为邵福义买了一双新布鞋。一直到现在,邵福义的新布鞋都没舍得穿,而且逢人便带有几分自豪地讲:“张书记给我买的布鞋我还没舍得穿呢!”邵福义的这句话是有含金量的,这句话缩短了群众与干部的距离,更隐含着一个农民对党的基层干部的信任和感激之情!强组织增活力确保工作有担当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刚到村里,张春一发现各项工作缺乏规范,没有发展思路,更谈不上整体规划。于是开始抓党建、抓建章立制,协助村里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职责和议事规则。新利村支部书记岳继全说,张书记来以后彻底改变了村里大事小情“糊涂账”的状况。过去我们制度方面不健全,张书记过来做了好大的工作。今天干什么事,都要分责到人该谁负责谁负责。效果相当好老百姓对我们的评价就高。新利村各项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党员干部工作有劲,群众怨言也少了。张春一紧接着谋划调整全村的种植结构,开发特色产业,推动全村经济快发展。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张春一带领村民们去深圳参加全国绿色农业博览会。在绿博会上,新利村的农产品受到了广泛欢迎,并成功与绿然集团签订了高端农产品合作意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暖民心强民生确保工作有成效 驻村工作中,细心的张春一还发现,新利村的井水口感特别好。于是,他亲自带着水样到专业部门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水中硒的含量比普通水要高,这个结果让张春一有了生产富硒大米的想法。年,在张春一的协调下,截至目前,新利村完成旱改水面积亩。张春一除了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还一直把帮助村民解决实事放在心上。年冬,当张春一了解到村民购煤困难后,立即与市里的多家煤场联系,及时为村民们采购燃煤60吨。年8月,村里部分田地遭受病虫害,张春一得知后,迅速召开村民大会,雇佣直升飞机打药杀虫,由于灭虫及时,减少了村民们的缺失。一年多的时间里,张春一帮助村民解决实事十余件,得到村了民们的一致好评。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新利村精准扶贫的成效渐渐显露出来。他们确定的发展思路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张春一深有体会地说:“第一书记下乡带给村里的,不仅是一个项目、一笔资金,更重要的是留下一种作风、一套规范。农村要发展,不是一时脱贫而要长久致富。只要有利于乡亲脱贫致富的每一点努力,都不能轻易放过。”供稿、供图:杨启坤编辑:高远 欢迎添加小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