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怎么诊断 http://pf.39.net/bdfyy/bdfjc/140915/4473339.html

文/周庆明

在东原大地上乃至全国研究爱国主义先祖岳飞的人,可能不计其数,但在年逾80出版发行80多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宋金风云》和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作序的长篇小说《雾山濛濛》的人却在少数。近几年又相继出版了中短篇戏剧集《杜鹃花盛开的时节》、论文集《读岳拾笔》、散文集《滴石集》等等。没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样的励志胸怀,是难能做到的。他到底何许人也?带着团团的神秘感,初夏,我们来到了功成名就的老人身边,聆听他那传奇的岁月故事。

董敬华,年生于河南开封,中共党员,高中学历,泰安市作协会员。年参加解放军,年转业到铁道兵农垦局支边。历任文工团团员、编辑、编导、图书馆馆员、秘书等职;年改行工业管理,后任县化肥厂副厂长,年在山东瑞星化工集团公司(原化肥厂)离休。

90多岁高龄的董老,看上去身体很健康,步履坚实,白发下的红脸庞散发着神气,谈笑风生,话语自如,常年看书写书的眼睛仍散发着光芒,真是一位有着福相的老人。再看看墙上挂的、门上贴的、桌上摆的以及大大的书房,我们仿佛来到了书香门第之家,被这眼前的景象所陶醉。

奖章、奖状、相册、自传作品摆满了一大桌子,尤其是花费老人十年时间、五次修改定稿的《宋金风云》(上、下集)最吸引我们的眼球。睹物生情,茶香萦绕,老人向我们述说着自己的人生阅历。

文苑之路

董敬华是在济南市翠英中学上学,年4月在济南参加解放军,当时是一名华东军政大学雪枫文工团的团员,部队驻地在济南西郊飞机场附近,当时,济南城虽然已解放,但是,冷枪冷炮时有发生,国民党的飞机经常性地在济南上空狂轰乱炸、有时用机枪低空扫射。有一次在西郊机场下连队慰问演出,正在节目上演的时候,敌人的子弹从头顶上飞过,场面非常危险,甚至有牺牲的可能。

年渡江战役的时候,多数团员奉命跟随大部队南下,因为董敬华是军人委员会的民运委员,他和王前同志被团长留了下来,目的是把在当地借得演戏用的服装道具,根据借物记录,把东西还给物主。在处理这些善后工作时,也费了一番周折。中间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一件写有“长大郎”的女人穿得破衣裳,他们找遍了济南飞机场附近的多个村庄,都没找到,期间我俩有所动摇,但想起团长的再三交代:“一定要把每件东西还到物主手里,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别忘了咱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啊。”最后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终于找到了“章大娘”。

随后,在年7月,他同华东军政大学雪枫文工团最后一批同志坐火车南下,火车只能通到浦口,从浦口下车后,步行三四天从南京过江,与先期过江的文工团团员汇合。七月的天,烈日当空,阴天时更是闷热难受,他的两只脚全部磨起了水泡,但想到能到达刚刚解放的南京时,心情就十分愉悦,也忘记了几天来的疼痛。

到达南京后,文工团在南京待得时间并不长。年新中国在南京成立了军事学院,刘伯承任院长。华东军政大学雪枫文工团的团员在这个时候也分成了三家,一部分去了福建,一部分去了高级步校,董敬华去了军事学院文工团。

在南京军事学院他分到了创作组,任分队长,后又调到军事学院图书馆任馆员。年3月董敬华与在图书馆一块工作的邱宗娣结为夫妻,组建了家庭,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相濡以沫,直到90年代初妻子患病去世。

年前,董敬华在军事学院俱乐部工作了一年多,后到学院报社当编辑。这期间,经常性地听刘伯承院长作报告,了解和掌握全国的大好形势,同时,对照自己的岗位工作,也有了目标和方向,对他以后的学习成长很有帮助。

年4月转业到铁道兵农垦局八五九农场工作,也就是现在的黑龙江省饶河县东安镇。在农场作农工一年后,又在农校学习一年,当宣传助理员,还经常性地写一些小文章,在农场的报刊上发表。年冬,铁道兵农垦局农场组织千人伐木大军进入完达山,五个月的劳动与完达山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年离开时,已是难舍难分,激动之余,赋诗一首:山林为我家,身心赖长大;山林为友,情醉却无酒;山林为师,教我新知识;站在古树前,顿觉人生短;分秒不虚度,方成参天树。在青年时期艰苦的条件下,决心立志成才。直到年调到县豫剧团当编导,剧团解散后在县文化馆工作2年,吴承航任馆长,后期到五七干校学习1年,也就是现在的总神庙。这就是我从南到北、从北到南的文艺道路上所走过的全程。

艰苦创业

年11月3日,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时年40岁。他听从组织的安排,到县化肥厂筹建处报道,成为了一名我国“五小工业”建设之一小化肥厂的开拓者、建设者。

起初,被分配到筹建处政工组,主要任务就是带领新入厂的工人、学员到外地学技术、学本领,为我县化肥厂建设开好头、起好步。

一部分人员到泰安化肥厂学习,主要学习小氮肥、氨水制作原理。一部分人员到桓台化肥厂学习,学习制作工艺及设备安装等具体性的知识。他穿插于这些学员当中,遇到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以及生活方面的困难,就地尽量给与解决,一切服务于建设大局。

在这些学员当中,就有张庆黎同志,他是年招收的第一批工人,在学技术方面,非常吃苦认真,为了一个设备的构造和原理,他实地反复琢磨,翻图纸、扒资料,都是研究到深夜,直至弄明白为止。

为了记住这段光荣的创业史,离休后的年,他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写下了25万字、46章的长篇小说《雾山濛濛》,这本书由杨化一先生题字,时任泰安市委书记的张庆黎同志作序,在当时非常轰动,荣获泰安市年优秀文学创作奖。书中反映小氮肥化工工业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业绩。现在看来,书中的主人翁与现实生活中人物,都是能够一一对应的。

书的《序》中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他正直、坚强,承受着历史错误的内疚,面对‘文革’风暴的袭击和建设物资的匮乏,不后退、不动摇,迎难而上,排除干扰,把广大职工凝聚在一起,历尽艰辛,终于在笛庐山下建成了时雨化肥厂。”

“陈磊的坎坷遭遇是我国许多知识分子走过的路——但他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用辛勤的劳动,聪明的才智为工厂的建设奉献着年华。他是我国知识分子执着于事业的一个缩影。”

我想,这些语言的丰富描述,间接的对作者为经济建设、国家振兴、勇于奉献、艰苦创业的充分肯定,文学源于生活,他是教育激励我们后人所需、所用,一定弘扬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序》言最后写到“我也是‘五小工业’建设的参加者,亲身的体验和深切的感受是我欣然为之作序。”多么朴实的话语,这对于倡导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意味深远,历史的回顾,总催人奋进。

之所以董老与张庆黎同志是老友,并且张庆黎在百忙之中多次看望董先生,也是一种不违初心、不忘人恩的体现,都有着共同的远大志向,在艰难困苦中走向了辉煌。

董老的作品《滴石集》也谈“文凭、职称、人才”,他的观点很犀利。“一个化肥厂的工艺技术员,能独立解决生产工艺中的问题,独立设计改造革新项目,有的项目通过地区科委的技术鉴定,其中一项又在全国小氮肥行业中推广应用的价值,并在全国小氮肥技改会上做过介绍。就是这样一位技术人员,因为没有文凭便不授予职称——”萧何月下追韩信,不拘一格推荐受辱胯下而有真才实学的韩信大将军,给予墨守成规的楚霸王以致命打击——有文凭的固然有人才,但不乏庸才;无文凭者固然有庸才,但也不乏人才。从这些叙述中不难看出,这是董老一贯的观点,也是一名伯乐的远大情怀。

老骥伏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董老从领导岗位上退居二线任调研员后,一没有居功自傲坐享清福,二没有“闲”起来打发时间的念头,而是在“文学”上老而弥坚,并且一发不可收。一部巨作《宋金风云》横空出世,留给了我们无价的精神财富。

最初,董老的作品《羊·猴·鞭·奴隶》《施舍谟》和《傀儡的把戏》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刚踏上文学之路时发表在《青岛时报·青光》副刊上的,小小的成就感,唤起文学写作的极大兴趣。

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已养成了他动手动脑的习惯,用他的话说,一旦闲暇无事,实在是像得了慢性病一样地度日如年。自小便以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时时鞭策着自己。起初,东找西寻,从已经发霉之处找出旧业,便开始了岳学的研究,后终成正果。

他研究岳学,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他说:如果把岳学比作矗立在齐鲁大地上内涵丰富气象万千的泰山,而我虽然三十年的跋涉,也只是登上泰山的第一景“红门”。

长篇历史小说《宋金风云》分上、下两卷,共84回。年的时候,董老经过十多年的准备,利用1年的时间完成了初稿,后又经过10年的修改,最终于年出版问世。初稿大约在多万字左右,两本书最终定稿在80多万字。他的手稿摞起来足足有1米多高,并且保管的非常完整。都是用方格纸、碳素笔公公正正地写出来的。

这中间,为了使读者更进一步了解和领会这部长篇小说,又写了一篇论文集《读岳拾集》,详细介绍了关于《宋金风云》创作中的几个问题;试解岳飞《满江红》之疑;岳飞军事思想初探以及读岳札记等,引导读者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用民族英雄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前赴后继,为国家强盛而自强不息、奋斗献身。

在采访期间,董老现在的老伴樊吉月老人说:“老董为了写这本书,像痴迷了一样,有时一晚上一晚上的不睡觉,即便是睡觉了,突然想起一个事情,就立即下床写了起来,往往都是写到天明。记得在写岳飞受训的时候,主审官发现岳飞身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字,控制不住自己,伏案嚎啕大哭,眼泪鼻涕交杂在一起。有时候睡觉梦到这个场面,他都会哭醒。”董老真的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了。岳飞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热爱,为之尽忠的一片赤子之心,已深深烙在了董老的心上。

董老就像《满江红·发冲冠》中的诗句“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虽然已功成名就,但被八千里路云和月所笼罩的中原故土未酬壮志相比,不过与尘土一样,有些微不足道。在耄耋之年,孜孜不倦的苦心学习,成为一名诠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践行者。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山再高,往上爬,总能登顶。路再远,走下去,定能到达。董老就是登顶到达的人。 

六一特别篇:有一段美好时光是用来陪孩子阅读的耕读李煜一人一书一故事与您相“阅”“读”自美丽乐读闲书怡然自得芒种芒种有收有种收获幸福再种下希望自我发展是最有价值的智力发展看“绿水青山”品“绿色东平”李清照:出生在东平的千古才女作家们的枕边书小豆豆的美丽窗口静静阅读淡淡欢喜马启代:故乡,这一生唯一的经典书海共徜徉书香伴成长带着微笑上路让母爱如阳光般温暖读读书,让我更懂得父爱夏至,款款而至王允恭:建议出版《邓小平文选》的东平人难忘老屋土墙的木橛,难忘娘看我读书的目光没有粽子的端午节

端午忆屈原:一生失意一生诗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诗意文章悲情李煜——读《耕读李煜》感言

建党99周年红心向党这些书值得读一读

喜欢读书风雅自来

《东平记忆》我工作的指明灯

小暑至心静自然凉何不读书以消暑?

燃烧自己追求太阳——读《凡·高》

儿时一道梦中的痕

给家长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建议

回乡的滋味

元朝“东平学派”治理堽城坝大事考

三伏读闲书养生解暑热

点亮心灯享受教育幸福

与经典携手同行让生活充满书香

安逸自在品人生

大暑不出门读书最清凉

罗贯中与霍希贤有无关系?

散文之美让人美

在人生的归途上小酌生命的悲欢离合

关怀唤醒孩子心灵的春天

一本最不想推荐的书但我推荐你看

与学生一起成长

让农村的孩子享受高质量的教育

读《诗经》想到的

元代东平女诗人《悲笳四拍》写尽乱世悲哀

总有一本书让你念念不忘,总有一句话让你怦然心动,一本书,一个故事,一段人生,《第一读书》栏目邀您一起分享读书故事,品味多彩人生,开启书香之旅。

人生百态,书亦百味。即日起,《第一读书》栏目诚邀您的参与,一起荐书,一起分享,一起共读,一起在书中徜徉大千世界,打开文化之窗,感触文人思想和智慧的碰撞,感受情感的沟通,感知生命的对话,让文学温暖生活。

投稿要求:

1、投稿内容旨在推荐好书好文,讲述读书故事、经验、心得,分享个人文章、哲理故事,记录生活点滴。

2、稿件要求原创,不得抄袭,形式新颖,文字可附加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均可。

3、可注明《第一读书》栏目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fc/125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