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椴树文化知多少

东北的树木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深深扎根于东三省的广阔大地之上,其中椴树文化与蜜蜂文化交织在一起,成为蜜蜂文化的内容之一。椴树为椴树科植物,落叶乔木。椴树主要有紫椴(又称小叶椴)、糠椴(又称大叶椴、辽椴)两种,椴树多生长在海拔~1m的阔叶混交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里,椴树流蜜量较高,是黑龙江地区夏季的主要蜜源。

古代东三省的椴树分布区域较广,据考证,当时山海关以东以至整个辽东半岛都有森林分布,并且这些地方都曾是椴树和椴树蜜的故乡,许多地方都以椴树或蜂蜜命名。

古代由于椴树林较多,野生中蜂繁殖较快,贮蜜较多,每到椴树花期林海翻腾着黄白色的花浪,空气中漂浮着椴树花的芳香,生活在长白山区的各族先人们认识椴树的特殊价值还是从蜜蜂采集椴树蜜开始的。古人把椴树称为香花树、蜜蜂树、白蜜树;寻找野生蜂巢采捕蜂蜜时总要到椴树林去,因为哪儿有椴树那儿就有蜜蜂生存,人们常说:“没有椴树引不来蜜蜂”,椴树意味着甜蜜。

甚至古人还认为用椴木桶养蜂能招引蜜蜂,不飞逃。人们因为椴树蜜颜色白而称其为白蜜,因为椴树蜜芳香而称其为香蜜,因为椴树蜜结晶细腻而称其为细粒蜜。几千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椴树的经济价值,其中泌蜜价值,甚至超过树体成材的价值。因此,古代人们称椴树为“糖树”,现代称椴树林为‘绿色糖厂”。

考证黑龙江蜜蜂的悠久历史,首先要涉及到椴树出现了供原始蜜蜂繁衍的生存条件后,蜜蜂才能在这里繁衍生息,并随着椴树等蜜源植物的繁茂进入了昌盛时期,持续了数千年。自近代引进东北黑蜂以来,沿着椴树的分布林发展扩大,应季转地而来采椴树蜜的蜂群更多,椴树和蜜蜂的关系更为密切,椴树蜜生产量比古代多几十倍、几百倍,长白山被誉为‘椴树蜜库”,闻名中外。

椴树除了是产蜜资源之外,还是重要木材资源。椴树木质细白,柔软不裂,易于定型,人们用椴木做成木盆、木碗、木盘等装盛物;用椴木做成木瓢、木勺、木匙舀蜜;用椴木做成木桶、木槽长期贮蜜、贮水而不漏。

养蜂采蜜人住的房屋用椴木做门窗;用椴树皮做房盖,用椴木做木瓦片,防雨耐腐;用空腹树做烟筒,严密不透风。用椴木扒去树皮做成木舟或木排,漂浮力大不变形。椴树皮含有丰富的纤维,养蜂采蜜人用椴树皮制成麻类,纺线织布、搓绳、编席,身穿椴树麻衣,肩背椴树背筐,用椴树麻绳爬树、攀登悬崖;睡觉的炕上铺着椴树皮编的席子;采捕蜂蜜时身穿椴树皮蓑衣防止蜂螫,点燃用椴树皮制成的火绳烟熏驱赶蜜蜂。椴树叶特别是糠椴的大叶是采蜜人传统的饽饽叶,上山带的粘米饽饽用椴叶包裹别有风味。

椴树的众多用途,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演化和发展,己成为蜜蜂文化重要组份,它既是长白山地区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证物之一;也是倍受人们青睐的自然资源。

在乌苏里江沿岸,养蜂的历史是比较早的。据《饶河县志》记载:饶河养蜂自古有之,最迟应为明朝永乐十二年即公元年以前,距今多年。但是,早期饲养的蜜蜂,为当地野生中华蜜蜂(属东方蜂种),在山林里收捕后用旧法饲养。由于交通闭塞,人烟稀少,技术原始,产量寥寥,所以一直未形成经济产业。

东北黑蜂进入我国之后,性状表现很好,特别是在黑龙江省的虎林、饶河、宝清一带(也包括迎春林业局的下属林场),由于交通闭塞,在自然隔离和人为的保护下,仍旧保持了很高的纯度。

年,经多方努力,东北黑蜂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区。这个国家级东北黑蜂保护区面积为平方公里,整个保护区分核心区、缓冲区和隔离区三个部分。其核心区、缓冲区面积平方公里,为饶河县全境,以迎春林业局下属的宝马山林场为中心,由威山林场等构成的区域。而隔离区则从饶河县境,向南虎林市、向西宝清县各20公里,为平方公里范围。

国家级东北黑蜂保护区的设立,保护了东北黑蜂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于椴树的保护,原来的伐木人变成了护林人,椴树森林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延续,为生产椴树蜂蜜打下了基础。

来源:迎春黑蜂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迎春黑蜂蜂产品等你来!↓↓↓葛凤晨迎春黑蜂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高效抗白个性施术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fc/219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