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7-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是赫哲小课堂第12条推送

本文选自年11月饶河县政协出版的

《饶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赫哲族是一个开化较晚的民族,十七世纪上半叶,赫哲族仍然处在父系宗法氏族阶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严格遵守氏族内禁婚,氏族审判,氏族崇拜,血族复仇,寡妇内嫁,亲属继承财产等法规。赫哲族的氏族组织叫“哈拉莫昆”,它是管理本氏族内部事务的组织形式。“哈拉”是氏族,后来随着氏族的瓦解,“哈拉”逐渐变成姓的名称了。“哈拉”也有写成为“喀喇”的,这是音转的结果。“莫昆”是家族,亦称宗族。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前,“哈拉”既是氏族组织形式,又是清朝政府在这一带设立的地方行政单位。有的以“哈拉”或“莫昆”为单位设“哈拉达”或“莫昆达”(氏族长或家族长),也有的设噶珊达(乡长)。在氏族关系上,赫哲族实行“多哈”制。“多哈”,赫哲语是“亲属”的意思。“多哈”制就是氏族联盟的形式,要求其成员共同参加血族复仇战争,共同维护本氏族的利益,共同遵守族内法规。这种制度一直保持到十九世纪下半叶。

居住在饶河县的赫哲族,属于赫哲族古老氏族的有:“尤坑哈拉”(又称奇楞哈拉)、“吴丁克哈拉”、“卢日热哈拉”(又称陆雅拉哈拉)、“葛依克勒哈拉”、“付特卡哈拉”(又称富萨哈里哈拉或马林卡哈拉)、“毕拉抗克哈拉”。这些古老氏族名称,绝大部分是从居住的地名,靠近的河流、山川以及动物名字得来的。随着氏族的解体,氏族的名称就演变成姓氏的名称,后来从姓氏的第一个字音演变成现在赫哲人的姓。姓“尤”的,是从“尤坑哈拉”这个氏族名称演变而来的,因为它又叫“奇楞哈拉”是从齐木因河而得名,因此又演变出一个“齐”姓。尤、齐两姓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姓“吴”的,是由“吴丁克哈拉”而演变,是从吴丁克河和吴勒敏河而起名,后来用姓氏第一个字音汉写为姓吴。“卢日热哈拉”(又名“陆雅拉哈拉”),后以第一个字音演变成汉写的两个单姓“卢”和“陆”。“付特卡哈拉”(又名马林卡哈拉),赫哲语是“老虎”之意,这是从图腾崇拜而来的,后来音转汉写成“傅”姓。再如“毕拉抗克哈拉”的“毕拉”是“河”的意思,也是住在河边的意思,所以就以河为名。后用第一个汉字写成“毕”,姓“何”的则是把“毕拉”译成汉语的“河”,又音转成“何”字。所以毕与何两姓源出于一个氏族。

饶河县赫哲族的“尤”、“傅”、“何”、“毕”、“吴”、“葛”、“陆”七个姓,就是上述赫哲族古老氏族的后裔。除了上述七姓外,还有不少其他姓氏,这些都是有其形成的特殊原因。有的是改姓,有的则是不同民族通婚造成的。如富锦大屯赫哲族张凯喜,他的祖父是清朝的“拨什库”(官名),他的父亲是“哈番”(官名),姓“毕拉抗克哈拉”。但有一次写其祖父的姓氏时,执笔人认为语长音杂不好写,便对他说:人家称你家是“瞻仁大人”(官名),你就姓“瞻”吧,后来又音转为姓“张”,一代代传了下来,四排的“张”姓中,就有他的后人。总之,饶河县赫哲族的二十二个姓中,都与以上赫哲族古老的七姓有着亲缘关系。赫哲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语型是粘着语。在长期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赫哲语也受到汉语、满语、俄罗斯语的影响,所以赫哲语中带有其他民族语言的成分,由于地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奇楞”语,松花江下游,勤得利以上流行;黑龙江流域流行的是“赫真”语;乌苏里江流域流行的是“黑真”语。这种差异随着联姻及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缩小。由于没有文字,语言难以长期保存,现在除极少数老年人还能说赫哲语外,多数的年轻人只会听不会说,或干脆不会说也听不懂。赫哲语正在泯灭之中。

赫哲族,这个古老而又年青的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了新生。解放后在党的关怀下,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就较快。一九四六年,永安村七十四户赫哲族,才只有二百一十九人,平均每户不到三口人。现在四排三十二户,就有一百五十四口人,平均每户近五口人,而且子女结婚后大部分分居生活。由于社会地位的提高,过去被人侮辱为“鱼皮达子”的赫哲族,许多汉族、朝鲜族的妇女嫁给了赫哲族,而赫哲族妇女嫁给其他民族,生下的子女也可以报赫哲族。占全赫哲族五分之一人口的饶河县赫哲族生活富裕,人丁兴旺。他们也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以崭新的姿态健康幸福地生活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

长按或扫描







































白癜风北京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ftrq/281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