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流的接种与预防工作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kuaixun/13343.htmlsalesale 张树国军装照 难忘的东安边防军旅生涯 宝贵的人生磨难与历练(下) 作者:张树国 年,我四虚岁,我们六个姐弟己经死了三个,父母带着我们剩下的三个孩子,从河北省丰润县大新庄,逃荒到呼兰县呼兰镇,只是没当成乞丐,但也只有一步之遥了,如何困苦无法形容。富裕的人家几乎是一样的享受着生活,穷苦的人家却各有不同的艰辛与窘境。 解放了,我勉强上了小学,只说穿的,我没有一次穿过新布做的衣服,都是大人不能穿的或别人给的旧衣服改的。我在呼兰县立建国小学毕业时,我想报考初中,但需要两张一寸照片,当时我家没有钱,照不了像片,也就不能报考了。我向老师说明了情况,我不考了。可我们的班主任李朱霞老师,觉得我学习成绩还挺好,不报考怪可惜的。她当即从衣兜里拿出钱,让我到校门口旁的梁明武照相馆去照像。我们六年级一共六个班,每班都是56人左右,我们六年一班考上了9名,其他班最多的考上7名,为此李朱霞老师受到了学校表扬。李老师在我六年级开学时,曾给过一件她自己穿着瘦小的兰上衣,我的母亲飞针走线,筒单地改了一下,我就直接穿上了,我很少穿过没有补丁的衣服,何况是八成新,我高兴极了,内心对李老师非常感谢。 说实话,我是个感情脆弱的人,我常常想起李老师,当我看到和李朱霞老师相仿的名字时,我也会马上想起李老师。在我回忆李老师的时候,我都会心情激动,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就在此时此刻我也是流下了眼泪,在模糊的视线里,书写着这段话。 我太感激李朱霞老师了!没有她的帮助,我根本上不了初中,也就没有后来。我一直想找个机会认真地感谢我的恩师!孝敬我的恩师!可我的想法还没来得及兑现的时候,在文革初期,李老师就含冤自杀了。后来我回到呼兰,一直想寻找恩师的后人,也没有结果。 我一生忘不了的、无比感激的李朱霞老师,我只好借此机会在这里真诚地祝愿您天堂安好,那里会有更多的学生,尊敬您孝敬您! 生活窘迫的情景无法细说。我读初中时,一直享受着每月七元的助学金。整个冬季拣粪,夏季做零工、打柴、卖菜、卖瓜…… 直到年9月26日,我坐上火车,到伊春双子河林业局贮木场去当临时工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十点,还在火车站仓库做零工,用盖帘一粒一粒地挑选黄豆,一小时能挣两角钱,据说挑好的最优质的黄豆,是给苏联还账的,是在抗美援朝的事情上,中国欠了老大哥的账! 我所以能到林区去,也是我们呼兰二中十七班班主任王和信老师的关心,有了双子河贮木场招工的信息后,王老师找到了我同桌的杜玉芝,她是9月25日晚饭后,去我家告诉的,当时我做零工还没有回家,他们知道我能去,因我家特别困难。其他很多同学怕林区苦,很少有同意去的。最后我们凑够了20个男生。 到了场里,因年纪小,抬不了木头,如果能抬木头,每月能挣一百多元。所以我们这些初中生,只能做检尺员,月工资57元,确实也很高,另外还有加班加点。但工作生活怎样的艰苦,在这文明的场合,就难以启齿了,太丢丑,没法描述了。你能想象的困难,都是我每天正常承受的。主要是天气冷,一上班就是八小时没有午休,自己带中午饭,又必须在造材台上工作,不能有任何火源,不能取暧,没有休息室,也没有厕所,归楞完的原木,楞与楞之间都可以当了厕所。场内的各生产段,干脆就没有女人。由于这些原因带来的困难,就可以想象了! 但是人从小经历过困苦,以后也就增加了战胜困苦的能力我们一批20人,临近春节时,18个人都回呼兰老家过春节了,节后他们没有一个人回来的。有的同学还有部分工资未开也不要了。20名新招来的同学,只有我和陈德福两个,一直在场里坚持上班,因为我爸爸是靠给各住家挑水维持生活的,后来到军属合作社当榨油工人;陈德福爸爸是靠挑挑走街串巷卖青菜维持生活的。所以…… 艰苦,是给人一个机会,能锻炼人,也能培养人!是人生历史的宝贵财富!我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困难面前,头脑中总会想到我家的苦难历史和生活窘境。所以我刻苦地工作,努力地挣钱,并主动加班加点,那时只要加点20分钟,段长也会认真地记下来,待再加点时,再凑上半个来小时,就够一小时了,加点是以小时为单位的,一小时就是两毛八分钱,再加上有时加班,每月都能开60多元钱。劳累和报酬是成正比的,我心情很舒畅,也很有满足感。 记着苦难的历史,是人成长的动力。就这样,我一直坚持下来。并在段领导、场领导和几位前几年来场工作的呼兰老乡的帮助指导下,我入了党,又到党总支当干事,成为了机关干部。另一名同学陈德福注重学习,后来当上了电工,那是场里最有技术,最高级的工种。 sale年2月,在贮木场工作期间留影 sale年在贮木场工作时与同事合影sale年7月8日,在场业余文工队去南岔林业局慰问演出时的合影 年9月我当兵了,当时我正在呼兰家乡给场食堂买大蒜,是场长许景彦、书记张洪友安排的,后来我知道了,场领导就是为了让我躲开征兵。一个电报让我火速回场,但征兵工作已近结束,征兵的唐部长找我谈了几句“买蒜″的情况,当时就决定把我写在合格的名单上。第三天晚上我就匆匆忙忙地,心神不定的地上了火车,一直到了终点——嫩江火车站。就这样,我就算入伍了。部队番号是“黑龙江省公安厅人民武装警察总队四支队二大队五中队二分队十四小队"。称呼帽徽领章服装,与解放军都不一样,但我们属于国家军人,都有军籍,这是很明确的。 征兵的首长和场领导,在我当兵走的时候,就明确告诉我,到了部队后,组织上会安排你回场处理你的工作和个人事务。入伍十多天此事就落实了。 分队就是排,我们二分队驻在嫩江农场,那是个劳改农场,附近的嫩北、格球山、七星泡等等都是劳改农场。晚上是在监狱的大土墙上看劳改,大土墙是挖沟培土形成的。白天是在大地里看劳改干活,临时指定几个标点,有时抱几梱草当标点,超过界标线,直接开枪,打死无论。不少趣事,闻所未闻,篇幅所限,无暇多叙。看劳改是很紧张的,日复一日不能有分秒的间断和疏忽。小队就是班,我们的班长褚维忠对我很好,虽然我在小队里只待了几个月,但故事颇多,情长纸短,就不赘述了。年部队送我到“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学院”机要班学习,学院就在北京清河。年3月结业,直接分配到“虎饶边境工作总站”机要室当译电员,学员军衔,见习参谋。我这样困苦艰难,曲折而又顺利的历史,铸就了我的政治品格,党魂充满了我的每一滴血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我的一切!我在日记中曾经写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张树国!…… 当兵的人,从入伍那天开始,就把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交给了党和祖国,我还有什么不能听党的话,不服从组织的决定呢! 首长与我谈的时间较长,谈话结束后,我去洗了把脸,与首长等五个人一起吃的客餐。下午同志们看到我时,几乎都用疑惑询问的眼光看我,到晚饭时,他们就都知道了,一切都不胫而走了。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一晃已经五十五年了,我和单淑珍没有任何一丝一毫的来往和问候,我不知道对方的任何情况。但我想在我们双方的心目中,对对方美好的印象是不会磨灭的!我们也真是听党的话,一片真心可对天,对党忠诚无愧! 悠悠往事,事事连心。冗长曲折,不想多叙。 我把这些情况从头至尾说给杜镇长之后,他恍然大悟,他了解了,理解了也谅解了,他的态度也明朗了。看我很动情,他诚恳认真地安慰了我,并让镇政府的炊事员,给我俩准备了简单的饭菜。 祖国的边防海防,大量的驻军干部,对总政的规定,有些想不通,据我知道,联名给军委写信的就有好几份儿,全国的边防驻军干部,通过各种形式,向上级反映。因边防交通闭塞、季节限制、生活艰苦、不被群众看好,介绍了朋友想来部队看看也十分不便,因此边防驻军干部找对象确有一定困难。上级了解了这个情况,后来总政又发了正式文件,边防驻军排以上干部,如果驻地是县级(含县级)以上单位的所在地,可以在当地找对象。与此同时,对边防驻军干部还给予特殊照顾,明确规定干部家属可以随军。这在野战军里是不可想象的。这个解禁,不但对边防驻军干部找对象放宽了条件,还对边防驻军干部家属随军,给予了特殊照顾。根据这个文件,饶河边防总站还给我们有关人员详细讲解了具体政策。饶河总站管辖几百里,在这个区域内,有饶河县、农场、胜利农场、饶河农场。这是我们在附近可以考虑的范围。 后来,经饶河县人武部王兰先政委、林必柱部长、刘发友科长、杨振和科长的撮合(说不上那位是正式介绍人了),医院的姜秀芝相识了,她是齐齐哈尔医学院医疗本科毕业的,是组织分配的,当时的政策是净化边境,成份不好的,政治历史不太清楚的,都留在城市,挑选一些成份好,政治可靠的,分配到边疆。姜秀芝是在参加“社教”时与县武装部打交道,所以熟悉,她也是在社教期间入的党,各方面条件比较好,我和她相处比较顺利,过了一段后,本打算回老家完婚,但战备一直很紧,在那种形势下,也确实没法向领导张嘴请假,后来因为战备部队就直接取消了休假。再拖下去,时间也长了,年龄也大了。我们总站政委张才贵很了解我的情况,他找我谈话,动员我在部队完婚,并给我安排住房,直接随军不用办理其他手续了。我把这些情况与姜秀芝做了沟通,她说地方都不准假,何况你们军队。就这样,我俩同意了张政委的意见,于年12月8日,在饶河边防总站机关会议室,由当时配属到饶河边防总站的团红一营(原是红军部队,我们习惯都叫红一营)营长冷鹏飞主持,举行了结婚典礼。因为是星期天,参加的人比较多。我们总站的站长王增东,政委张才贵,副站长王有忠,副政委程培杰、林会儒,县武装部领导,县医院领导等。还有我们总站系统的好友孙玉国、谷恒考、刘凤太、张春霖、王富江、李金巨、李日硕、杨成彬、宁振礼、朱殿修、韩协理员等等。 顺便说一下,孙玉国是很重感情的人,他当时是公司边防站的站长,专门来到总站机关参加我的婚礼。他结婚前,配偶的政审,总站安排我去沈阳外调的。孙玉国对象孙国珍,是沈阳市和平区第二幼儿园的幼师,群众关系很好,单位评价很高,政治清楚,表现优秀,外调完后临走时,我与孙国珍打了招呼,她当时正在弹琴教孩子们唱歌。外调回来之后,经政审办理了批准手续,很快完婚了。 我尊重了政委的建议,只准备了茶水、瓜子和糖块。我接的礼品,医院和地方朋友赠的一些锅碗勺筷、枕巾褥单之类,部队的首长和战友赠的几乎全是毛主席的著作、诗词等毛主席的书和毛主席的各种塑像,毛主席像章等。那时军队和地方就是这个风情。我记得很清楚,冷鹏飞营长赠给我一幅八开大小的《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孙玉国赠我的是一枚比较大又很精美的毛主席像章。 看到东安武开江跑冰排的图文,想起了那难忘的悠悠岁月,都是些陈年琐事,冗言赘述。畅然释怀了,不好意思,就此止笔了。时间久远定有疏误,敬请战友不吝指正。占用了你的宝贵时间,耽误了你的休息,见谅! 正是: 往事越多年, 犹似昨天, 可歌可泣又可叹。 峥嵘岁月今又是, 换了新篇。 至此我要真诚地问候:原饶河边防总站、原东安边防站各位领导和战友、原东安镇杜镇长、杜李白、林业助理老韩、医院尚大夫、东安商店尊敬的小吴,还有虎林县尊敬的单淑珍,你们都好吗! 到嫩江农场后的照片 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学院机要班结业时的合影。年2月于北京 在公安学院时与同班袁自和合影 年8月北京上学时留影 年7月,出席黑龙江省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饶河县七位代表和饶河边防总站的两位代表于松花江畔合影。前排左二石春莲、三孙凤云、四周恩富、后排左二王连成、三张玉银、四张树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孙玉国(左)同张树国在沈阳和平宾馆见面忆当年 张树国与姜秀芝在家合影 作者简介: 张树国,年2月生于河北丰润县,年随家逃荒至松江省呼兰县。 年9月到伊春双子河林业局贮木场工作。 年9月16日入党,年入伍,年去公安部队学院机要班学习,年3月分配到虎饶边境工作总站任译电员。 年到东安边防站任指导员,年12月调至大兴安岭军分区宣传科干事 年转业到齐齐哈尔市劳动局任政工科副科长。年到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治系学习,年毕业分配到齐市劳技校任副校长。年到齐市国际劳务输出管理处任书记、主任,年到齐市失业保险管理处任副主任,年8月退休。 军威史记喜欢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