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胡瑞华

一个响亮的名字

饶河两岸赣鄱大地

哪个不知,无人不晓

胡瑞华,原来叫胡水花

一位业内人士这样描写她

“声似黄莺出谷,人似水中荷花”

胡瑞华天生一副好嗓子

15岁开始学戏,打从那开始

把全部精力

倾注自己一直热爱的饶河戏事业

莺声初试

小水花掀起巨浪

胡瑞华原名胡水花,年出生于饶河支流昌江边上的一个小镇上。出生时,身量瘦小的她却有着一副亮得出奇的噪子。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女婴日后将会成为一代著名的赣剧表演艺术家。幼年时的小水花从来就不会浪费上天赐给她的好噪子,整天依依呀呀地唱,有时也会和着爱拉胡琴的父亲的琴声唱上几句饶河调。不过,尽管外祖父家是赣剧世家,外祖父有事没事地也教小水花唱几段《三司会审》,但饱尝唱戏艰辛的长辈们,谁也没有想过让小水花继承他们的衣钵。或许是上天要把这个女孩子固执地塞给赣剧,不管家人怎样回避,小水花还是从村里一次请戏班演戏过后,萌发了强烈的要学演戏的欲望。

磨过了母亲出于对女儿疼爱的阻挠,丢下一句“演戏我也不会丢下弟弟妹妹不管”的承诺,年,小水花进入饶河戏班学戏,第二年又进入到刚成立的鄱阳县赣剧团,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演员梦。

赣剧,特别是饶河调,虽然是南方戏,但却在表演和唱腔上有着北方戏的粗犷和高亢,因此,一直为男性观众所喜闻乐见。小水花的出现,为赣剧掀开了新的一页:一大批原先只钟情于越剧和采茶戏的女观众,纷纷加入到赣剧观众的队伍中来。这无疑得益于小水花那优美的唱腔和充满女性特有魅力的表演。四年后,她参加了江西省戏曲汇演,《一块手表》获表演奖。年6月,她把《三司会审》唱到了北京,使北京听众第一次听到了来自“二黄”故乡的皮黄。同年8月,她又上庐山为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做献礼演出,受到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的亲切接见。

这之后,她为自己取艺名胡瑞华。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改名,这标志着她企望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有一次飞跃。之后的几十年舞台生涯中,她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为丰富赣剧的表演和声腔艺术付出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踏雪无痕

饶河调绽放新声

凡是听过胡瑞华演唱的赣剧的人,一定会以为赣剧本来就是这种唱法,其实不然。由于赣剧一直是男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而且一直活跃在田间地头、乡野村坊,舞蹈粗犷,表演程式化之外又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表演不像京剧那般规范。唱腔上,由于男性噪音条件的限制,为了表现女性的特点,多用真假噪结合演唱,每逢开口音后面都使用闭口音的衬词翻高八度来演唱,形成赣剧独有的唱法。但是,原始的唱法粗犷有余,柔美不足,朴实有余,表情达意却不尽人意,而且让人觉得尖锐刺耳。因此,在胡瑞华出现之前,赣剧饶河调一派,表演技艺精湛者有之,但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演唱家。

对于传统戏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胡瑞华早在学艺时就不断向老师提出质疑。她为这钻牛角尖的脾气不知挨了老师多少训。但生性好学的胡瑞华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首先她在唱法上就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她充分发挥自己是女性、噪音好的先天优势,首先就革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衬词,使得唱词变得干净利落,赣剧旦角唱腔也因此变得更加优美流畅动听。在她的演唱中,你丝毫听不到她真假声的转换,不管开口音还是闭口音,她唱起来游刃有余。她还对赣剧的声腔进行必要的修改润色,增加了许多旋律,使原本听起来非常简单的唱腔,变得丰富多彩,从而也更好地为赣剧声腔表现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服务。比如,赣剧《打金枝》一剧中,升平公主有一段西皮快板唱腔“一见驸马生了气”,原来的唱法极其平直单调,像数锣鼓经,毫无旋律可言,也无法表现出升平公主这个人物的青春妩媚的气质。胡瑞华经过再三琢磨,在“一见”的“见”字后面加了个富有弹性的牛皮糖式拖腔(这个拖腔以后成为了“胡派”唱腔的典型性的标志),把整个唱段的旋律放慢,加上一些装饰音,一下就使得升平公主的舞台形象变得活灵活现。

在表演艺术上,胡瑞华同样不断兼收并蓄,丰富着赣剧的表演。《装疯骂殿》是赣剧的传统剧目,饶河派、信河派均有此剧,尤其是信河派著名旦角杨桂仙的拿手好戏。胡瑞华在看过杨桂仙的表演后,发现她表演的《装疯骂殿》中《装疯》一折有一个情节是饶河派所没有的:赵艳蓉为了反抗父亲把她当做邀宠的工具送入宫廷,不得已采取哑奴的建议,用装疯来蒙骗赵高。为了使赵高相信自己真的疯了,竟然在赵高面前学起男子的步态,唱出“学一个奇男子摇摇摆摆摆摇”。她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表演很好看,并且使剧情变得丰富,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就吸收到自己的表演中。年,梅兰芳先生莅临南昌演出了《宇宙锋》,好学的胡瑞华看到梅先生在《骂殿》一场中的身段非常漂亮,尤其脱衣和摘去凤冠的表演,干净利落,等梅先生演完戏下台后,她就向梅先生请教,进一步丰富了《装疯骂殿》的表演,使之成为“胡派”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芝兰凝香

德艺双馨芳永醇

胡瑞华有句朴实的话语: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多少年来,她就是用这句话来约束自己,在担任鄱阳赣剧团团长期间,也用这句话来要求演员们。一个表演艺术家,他(她)的表演技艺一定是精湛的,但他(她)的艺德也一定是高尚的,否则就不可能得到观众的拥戴。   

胡瑞华始终记得当初学戏时,父母的极力反对,原因固然主要是出于对女儿的疼爱,还有一条,就是饱经沧桑的外祖父的经验之谈:唱戏给人瞧不起,被称为戏子,甚至被人贴上标签——“戏子无义”。在决定演戏的那一天起,胡瑞华就暗暗下了决心:我不仅要唱出个样子来,还要改变人们的偏见。她对演员们说:“旧社会人们对演员有偏见,固然是腐朽的封建思想作怪,是人们对戏曲艺术缺乏根本的认识,但也确实有些演员自己行为不检点,给观众造成了不好的印象。”她认为,演员在台上要认认真真演戏,在台下也要好好维护自己的形象。观众对演员扮演的反面角色往往只注重演得好不好,不会把演员和角色之间画上等号,而对于正面角色,却会希望演员自己在生活中也能体现舞台上的人物所拥有的优秀品质。试想,一个演员在台上满口仁义道德,可是台下却道德素养低下,不仅对自己的个人形象是极大的破坏,同时也影响到观众对演员在舞台上创造的形象的接受。

在鄱阳赣剧团,胡瑞华急公好义是出了名的,哪位演员遇到了困难,她二话不说就会慨然相助,无论出钱或出力。观众中有人和演员或者剧团发生矛盾,她也会挺身而出,妥善解决。赣剧的观众对演员是非常挑剔的,有一次,剧团在乐平演出《黄鹤楼》,剧中诸葛亮没有穿八卦衣,有观众立时冲上舞台要与演员理论。胡瑞华问明缘由,首先夸赞这位观众很懂戏,承认演出的过失,诚挚地感谢他对剧团的监督和批评,并耐心地告诉他:剧团不是欺侮观众不懂戏,而是剧团缺少这件服装,已经派人去买了,还没回来,没想到观众会点这出戏。并决定自己登台加唱,以表示对观众的歉意。事后,她还说,我们应该为有这样的观众而高兴,因为有了他们,我们才不敢在艺术上有任何懈怠。

甚至有时与剧团无关的事,胡瑞华也会热心肠地去相助。有一次,剧团在余干县一个村子演出,演出结束后,按理该下一个演出地点来接戏箱,但是,那个村子和这个村子有宿怨,老死不相往来。胡瑞华了解到这种情况,在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动员演员们连夜自己动手,把戏箱运到下一个演出点。到达之后,胡瑞华对村里的负责人说:“你们两个村,结下的仇还不知道是哪一辈子的,具体是什么事,老祖宗长什么样子你们也都不知道了,何必还要把这仇恨一代一代传下去呢?何况现在都新社会了,不应该再如此,现在你们村演戏,我建议你们去接对方来看戏,这样你们之间的恩怨也就和解了。”那个村子里的负责人听了胡瑞华的话,觉得有道理,又被她的诚心所感动,果然派人去接对方来看戏,两个村子从此以后果真“相逢一笑泯恩仇”了。对于这件事,胡瑞华说,我觉得做演员不光要顾着自己演戏,还要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再说,如果演戏时因为村与村之间有矛盾,老发生斗殴事件,也影响剧团的演出啊。

胡瑞华爱赣剧,也爱自己的观众,在她看来,赣剧是她的生命,舞台是她的天地,观众是她的上帝。为了赣剧,她付出过很多,甚至她的第一个孩子也因为生病期间她正在外地演出,耽误了治疗而夭折了。在每次演出中,如果剧中没有她的角色,她为了满足观众的愿望,总在演出前或结束后,应观众的要求加演清唱或折子戏。她的付出也赢得了观众的爱戴。她获得过党和政府授予她的许多荣誉,但她最在乎的却是由大众海选投票获得的“鄱阳县改革开放三十年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的光荣称号。

革故鼎新

瑞英吐华更芬芳

文革十年,胡瑞华也不可避免地被迫蛰伏了一段时期。文革后期,她又被重新启用,改演京剧样板戏。这一段时期,她虽然远离了心爱的赣剧,但这段唱京剧的经历,却为她日后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声腔艺术提供了帮助,京剧行腔吐字的讲究给了她很大的启示。

文革结束,年,在《十五贯》等一批传统戏恢复之前,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胡瑞华冒着风险一夜之间恢复了《装疯骂殿》,这小小的一出折子戏,一下子引起了轰动。一些老观众听到那久违的熟悉的声调,禁不住流下了热泪。从此,胡瑞华焕发了艺术的第二青春,她的“胡派”艺术也就是在这期间开始形成。

重上舞台的后的胡瑞华,仍然没有停止她前进的脚步。而促使她在这一期间加大步伐进一步锐意改革的却是观众一句话:“胡瑞华的噪子真好!”这看是一句赞扬的话语,在胡瑞华听来却是尖锐的批评:噪子好?只说我噪子好,不就是说我唱得不够好吗?生性要强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观众说她唱得好。如果说,以前胡瑞华的艺术革新是出于下意识的话,那这一阶段她则是主动迈开了改革的步子。

胡瑞华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吸收青阳腔和弋阳腔甚至民歌的成分,有机地融入到自己的唱腔,但又不露痕迹,依然保持着浓郁的饶河风格,逐渐形成了刚柔相济、高亢激越、以声传情、朴实动人的独特风格,观众们听得过瘾,又新鲜,称之为“水花调”。她的唱腔,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海峡之声台、南京金陵之声、厦门之声、江西人民广播等电台的播放,飞向全国赣剧爱好者的耳边,影响深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这上十年的时间,在赣剧流行的腹地,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田间地头,到处都飘扬着胡瑞华那悠扬动听的声音,在农村,许多农民在下地时也不忘随身携带一台半导体,为的就是不错过电台播放的胡瑞华的唱腔,等到胡瑞华的一系列盒带行销于市时,更可谓风靡一时,甚至有的老人在临终前交代亲人:死后一定要把胡瑞华演唱的赣剧盒带放在他们的身边,以便到那边都能听到这优美迷人的赣剧。

在表演方面,胡瑞华同样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几十年的舞台生涯,她扮演过上百个不同时代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赵艳蓉、升平公主、秦香莲、陈杏园、柳翠莲、窦太真、色空、江姐等等,而这些形象无一不打上了深深的“胡氏”印记。胡瑞华的表演动作洗练,准确传神,不尚花哨,不拖泥带水,感情真挚,力求从人物出发,在利用程式化的同时,还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赣剧《打金枝》,又叫《满堂福》,因为剧名喜庆,行当齐全,剧情热闹,是下乡演出时观众的首选剧目。剧中升平公主给观众的印象从来就是个“刁蛮”的形象,每次演到《打金枝》和《哭诉》,观众要么觉得解气,要么觉得这个人物可憎。胡瑞华在扮演这个角色时,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全新的处理,她认为,这出戏虽然矛盾尖锐,但毕竟是小夫妻之间的闲争吵,只不过是出在了皇家,剧目的主题主要还是着眼于和谐和君臣团结,所以,升平公主这个角色不应该演得让人觉得可恶,否则全剧结尾时夫妻和好就失去了基础。于是,胡瑞华在升平公主上场和挨打时极力表现她的“骄娇”之气,但同时也表露出对郭暧的恩爱。当演到《哭诉》一场,要求父王处斩郭暧时,全然没有考虑事情严重的后果,完全是一副要“出气”的样子,孩子气十足,让人觉得可气可笑又可爱。这个戏成为了胡瑞华的保留剧目。

胡瑞华

经典曲目

专辑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里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ls/553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