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2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挠力河我的乡愁

爱党爱家乡

乡愁是什么?是游子对故乡难以割舍的依恋,乡愁,是一种文化情感。我的家乡饶河县有一泓碧清的河流,它发源于完达山脉,贯穿全县境内,在八五九农场东安镇流入乌苏里江,全长公里,这就是挠力河,据老人们讲,家乡饶河就是因为母亲河而得名。

挠力河,满语为“诺罗”河,即游荡不定的河。因挠力河河床较低,加之两岸均为浸水的沼泽区,河水经常漫溢,河道移动较大,所以称它游荡不定。

在小时候的记忆中,挠力河风景优美独特,一群群野鸭在河湾里游泳觅食,飞起来黑压压一大片。黑色的鸬鹚、高腿的白関、丹顶鹤等自由自在地空中翱翔;有时站在浅水中,寻觅着过往的鱼群。挠力河的鱼产十分丰富,著名的挠力河大鲫鱼、黑脊、红肚,脊宽腹厚,肉质又鲜又嫩,味道鲜美的与海南的对虾齐名。这里曾流传这样两句歌谣:“有心回山东家,舍不得的挠力河大鲫瓜”。

挠力河很长、也很壮观。河水自西向东日夜流淌,水势浩荡,水质清澈,滔滔不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文革时期,我们一家随父亲从县城下放到西丰公社河北大队劳动。这里是富饶的鱼米之乡,也是我的第二故乡和接受教育启蒙的地方;这里民风纯朴,百姓安居乐业,对我们几户外来的都非常好。

我所居住的生产队离挠力河仅3、4里路。放学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向河边奔跑而去,嘻戏、玩耍,好不惬意。从村子到河边,一路经过茂密的树林,小道两旁闻着野花的芳香,听到蛙鸣和鸟儿的欢叫。遥望奔腾不息的河水,像母亲的乳汁滋润着肥沃的土地,玩伴们哼着儿歌,仿佛挠力河水和着我们一起咏唱。

当时家乡的村庄与生产建设兵团58团接壤,挠力河边是兵团的一个捕鱼点,俗称“渔梁子”。在挠力河上,每隔20多公里的水域即有一处渔梁子,就是渔民在河上拦截鱼类的一种大型的捕捞设施。用若干根高大的柞木桩,等距的横植在河流中,恰似竖立的根根桥桩,这叫箔桩,然后再把长达3米多的柳杆用绳索编成一片片的箔条,立在箔桩之间,形成横拦河水的一面帐子,河水从箔条的缝隙中流过。横跨河两岸的渔梁子,宽达多米,好似一座拦河大桥。桥下水流湍急,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河水从箔缝间倾泄而出,形成水流落差约有30几厘米,因而发出哗哗的响声。

对于儿时的我们,清清的小河是一种无法抵御的诱惑,踏着箔桩上的跳板,一步步向河心挪动,渔梁子上的美景尽收眼底。尽管每次在跳板上忐忑不安的往返于河的两岸也总是兴奋不己。赤日当头,阳光灿烂,我们看到成群的鲤鱼汇聚在梁箔之上,浮出水面,闪着金色的鳞鳍,窜跳踊跃,有的竟能跃起二尺多高,甚至跃过箔条的那边,真可谓鲤鱼跃龙门呢!

每当夏季来临,我都和伙伴们光着身子在河里摸嘎喇,小脚丫被成群的小鱼亲吻着。我们还用烂鱼绑上细绳扔到河里,引诱河虾(又称喇喇骨)来吃,一会儿功夫就顺着线绳把它们拽上来,然后用火烤着吃,味道很鲜美。那个年代,天是湛蓝的,空气是清新的,没有一丝污染。我们在挠力河钓的鱼是富有盛名的红肚鲫鱼、鲇鱼。记得有一次我用手握胶丝线的漂杆钓着一条7、8斤重的大鲤鱼,因丝线太细,鱼在翻腾,眼睁睁看着这条鱼挣断鱼线带着铅坠逃脱了,那时的雀跃加沮丧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儿时的我尽情挥洒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玩够了,玩累了,就背起胜利果实,踏着夕阳回家了。

我在挠力河边度过了四年多的美好时光,后因父亲落实政策举家又迁回县里。几十年过去了,乡愁,唤起游子对故乡记忆的眷恋和思念。身居闹市,我常常思念“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思念“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适。

去年探访故土感慨万千,改革开放以来,现在的河北村发生了的巨大变化。由于党的富民政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民依靠土地多打粮食逐步富裕起来,吃穿不愁,村里也修上了水泥路。

挠力河,一条滋润过我童年生命的河流,令我永志不忘。我不由的感叹,乡村文化多元、自由、和谐、温情,山水一体的风土人情的乡愁何时再现?

袁志雄,年参加银行工作,现任饶河县工商银行秘书,中国工商银行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会员。长期从事支行网讯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年起为省行《精品博客》撰稿,在总行《企业文化园地》发稿连续四年排名前例。—年连续五届荣获省行“文化使者”称号。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石家庄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的地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ls/6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