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赫哲族生活在我国黑龙江省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一带。三江沃野,山水纵横,这里有驰名中外的特产——蝗鱼、蛙鱼、三花五罗、貂皮、麝鼠……自古以来,就是富饶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依靠渔猎为生的民族。人们常用“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来描述这里的富庶。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赫哲族人,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

赫哲族主要集中居住在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三乡两村: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村以及抚远市南岗村、红光村等地。

赫哲族象征图案由一只引颈高飞的白天鹅、两条凌空跳跃的鲟鱼及三条不同颜色的江水组成。用这三种物象做赫哲族的象征图案,意在表明世世代代以渔猎为生繁衍在三江流域的赫哲族,各项事业正在或者说一定能象这只展翅高飞的白天鹅一样蒸蒸日上。

白天鹅,是赫哲族的吉祥物。把她置于图案的中心,寓意于企望赫哲族的吉祥与美好。白天鹅,在赫哲族的历史传说中,被看作是智慧、美德、幸福、吉祥及理想的化身。赫哲人崇尚她的洁白、美丽、和善、端庄;赞颂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强暴、邪恶的蔑视和对自由美好的向往与追求。

鲟鱼,即黑龙江鲟鱼,是赫哲族生活区域里的名贵特产之一,它象征着赫哲族历史以来是以渔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并获取经济生活来源的民族,又可说明赫哲族有着丰富的鱼文化。

三条长短不一的曲线,代表着养育了赫哲族并蕴含着赫哲族古老与现代文明的三条大江即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

赫哲族三乡两村

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

街津口位于市境西北部,黑龙江右岸,北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山清水秀,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街津口赫哲族乡是现有赫哲族聚居区三乡五村之一,素有“赫哲故里”、“赫哲第一乡”的美誉。

街津口一名,据考证原为盖金口。传说有一位名为盖金的赫哲族老人在汇入黑龙江的莲花河口居住即此称之盖金口,后来演化成街津口。街津口乡辖境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林资源和鱼类资源丰富。

渔业村是街津口赫哲族乡唯一一个少数民族村,地处黑龙江南岸,街津山下,距同江市区45公里,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赫哲族的聚居地,发源地。渔业村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省级新农村重点示范村、省级文明示范村、省级巾帼文明示范村,连续两届被确定为国家级文明村,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称。

赫哲民族文化村新增了赫哲族博物馆、原始部落、骨卜台、萨满广场、风情广场等景点,更加全面地向游客展示了赫哲族悠久历史和文化。在渔业村成立了赫哲族鱼皮服饰及手工艺品加工基地,把赫哲族传统工艺美术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研发民族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带动鱼皮衣制做、鱼皮工艺、鱼皮粘贴画、桦皮画、剪纸艺术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年3月,赫哲族乡渔业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年,渔业村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渔文化第一村”称号。渔业村始终以建设美丽乡村,发扬民族文化特色为目标,利用得天独厚的民族优势和地缘优势,全力发展旅游业,养殖及种植等特色产业,弘扬渔村文化,叫响休闲渔业品牌,全力实施强村富民战略。

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

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建立了全国赫哲族第一个乡级政权——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位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东北公里处的黑龙江南岸,八岔赫哲族乡政府所在地,由赫哲老区和赫哲新区两部分组成。

“八岔”这一名称,源于赫哲语“八陈”,即“夹芯子”之意,后演变为“八岔”。北隔黑龙江与俄罗斯相望,是我国赫哲族的主要集居地之一。村域内泡泽、河流众多,有著名的“四泡一河”——八岔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同江的乌日贡节每年在街津口乡、八岔乡、同江镇这三个赫哲族群众聚居地轮流举行,今年的乌日贡节轮到八岔乡举办,同江市赫哲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过节。年6月28日上午,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举办乌日贡节,来自同江市城区、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族居民身着五彩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共同欢庆赫哲人自己的节日。

八岔冬捕节是同江冰雪嘉年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幕式、祭湖醒网捕头鱼、游艺竞技活动、八岔村民间艺术团表演、捕鱼莫日根评选、雪地足球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

年8月,四排赫哲族乡成立,四排赫哲族乡是我国仅有的三个赫哲族乡之一,这里不仅民族民间文化气息浓厚,而且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四排赫哲族乡是《乌苏里船歌》诞生地,这里既有青山绿水,更有赫哲族的民风民俗和渔猎文化。双鸭山市饶河县四排乡四排赫哲族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近年来,在巩固赫哲族伊玛堪传唱、萨满舞等传统艺术形式基础上,不断发展鱼皮画、桦树皮画等传统民间制作技艺,重视开江节、河灯节、乌日贡大会等赫哲族民族传统节日,涌现出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文艺家,出版了一大批记述赫哲族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研究成果。

四排赫哲族乡正在大力发展赫哲族民族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积极打造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赫哲族民族民间文化。

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园就坐落在四排乡,它距县城17.5公里,紧临乌苏里江西岸,与俄罗斯拉青磋夫乌礁石山隔江相望,总面积53.5平方公里。

园内建有度假区、钓鱼娱乐区、观光游览区、冰雪文化区等4个功能区。步入园区,可以欣赏到赫哲人飞叉捕鱼的绝技、巧手制作的鱼皮衣、桦皮船和工艺品,可品尝具有浓郁风味的“生刨鱼花”和“塔拉哈”。

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大顶子山风貌,还可饱览乌苏里风光和俄罗斯异国山川景色。是集休闲、度假、考察、锻炼、住宿、游乐等多种功能为一体,在黑龙江东部地区具有重大影响,在中俄两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风景区。

佳木斯市敖其镇敖其赫哲族村敖其镇地理位置优越,南临完达山脉,北靠松花江畔,三面环山,一面傍水,山水秀丽,景色怡人。敖其赫哲族新村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民居造型统一、新颖别致、色彩靓丽,红、蓝两色的房盖拼成赫哲族捕鱼工具抄罗子,喻意捞金、捞银、捞幸福。

敖其镇赫哲族产业园也以赫哲文化、民俗文化、影视文化为基本要素,已经发展成为全新的文化产业聚集地、自然生态观光地及特色文化体验的影视拍摄基地。

新村内已开设家庭旅馆、赫哲鱼馆、鱼皮画廊等项目,能够满足游客的餐饮、住宿、购物等需求。敖其赫哲族新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

抚远县抓吉赫哲族村

抓吉赫哲族村是边境村、赫哲族村、渔村,也是祖国最早迎接太阳的地方。位于抚远市乌苏镇政府所在地,距离抚远市43公里、哈尔滨市区余公里,东临乌苏里江,南接三江自然保护区,北边黑瞎子岛与俄罗斯接壤,幅员面积1.3平方公里。

抚远市抓吉赫哲民俗村是极具特色的赫哲族聚居地,在这里可以品尝赫哲美食,欣赏赫哲手工艺品,领略赫哲历史文化,观看赫哲人歌舞曲艺。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是抚远市积极挖掘和展示抚远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及特色,打造以赫哲族民间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地,打造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和精神文明活动的重要基地。

在抚远市“乌苏里船歌风光带”框架下,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建成建筑面积6,平方米的赫哲民族风情村,现有住宅楼6栋,赫哲民宿29栋58户,商服12栋,别墅式宾馆酒店7栋,赫哲民俗展示馆1座。全村实现了集中供热、供排水,绿化亮化硬化美化工程完善。乌苏里江是联合国环保组织认定的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未被污染的大江河之一,是中国目前唯一未被污染的大江河,这里渔业资源非常丰富,盛产大马哈鱼和“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名贵北方冷水鱼类40多种。

抚远鱼文化博览馆

抚远是中国淡水渔都,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大马哈鱼之乡”和“中国鲟鳇鱼之乡”,鳇鱼仅是抚远名优特鱼的一种,抚远鱼的品种共有21科种,鱼文化博览馆是一个集活体鱼、标本和科普于一身的鱼文化陈列馆,这里展示着黑龙江特有的鱼类种群,是近距离观察活体鱼和教育游览的最佳场所。

三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角地带,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重要的东北亚鸟类迁徙通道。抚远市抓吉赫哲族村紧邻乌苏里江边,距离黑瞎子岛只有十几公里,周边是大片湿地。

佳木斯赫哲族体验馆

佳木斯建设完成了占地平方米的赫哲族文博馆,编制完成了《郊区赫哲族文博馆陈列文稿》,用历史文物和语言文字向群众展示赫哲族的历史沿革、生活习俗、精神信仰、文化艺术、民族精英等内容。

在全区文化系统内选拔3名优秀年轻干部担任文博馆解说员,从赫哲族发展史、文博馆门厅石雕、大厅石雕的创作理念,鱼皮画、鱼骨画、桦树皮画、木雕等传统手工艺,赫哲族传统渔业、狩猎工具、赫哲族伊玛堪、嫁令阔、鹿神舞说唱艺术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专业系统的培训,确保为游客提供专业细致的讲解。

赫哲族所处的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以及以渔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食生鱼、穿鱼皮、乘桦皮船、踏滑雪板、坐狗爬犁、住撮罗子、唱伊玛堪等生活习俗。这是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原始渔猎文化,被学者称为“北部亚洲渔猎文化的活化石”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活标本”。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肥土沃野,蕴藏着丰富的物质资源,给以渔猎为生的赫哲族人民以舟楫之利,以衣食之源。渔猎生产是赫哲族经济生活中的主要来源,一年之中,赫哲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这些活动。赫哲人以各种鲜鱼、鱼披子(腌鱼)、鱼干、鱼毛(鱼肉松)等为主食,以鱼皮、兽皮为衣着的主要原料。

赫哲族非遗

赫哲人的村庄,几乎家家有船,户户有网;他们对鱼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食其肉,用其骨,衣其皮。由于赫哲族生产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鱼,这使得他们对鱼有着深刻的民族感情,在精神上把自己与鱼融为一体,无论是赫哲族的族徽还是图腾都有“鱼”的形象象征。

赫哲族文化是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其中伊玛堪、鱼皮、婚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婚俗、鱼骨、传说、天鹅舞、鱼皮画、乌日贡节被列为省级非遗项目,宗教礼仪、民歌、口弦琴、神杖舞、臭李子、刹生鱼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

赫哲族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伊玛堪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独特的说唱艺术,年4月被国家文化部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联合国7项濒危项目之一,填补了黑龙江省没有世遗项目的空白。

伊玛堪是赫哲族独有的一种口耳相授、世代传承的古老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黑龙江省三江流域的赫哲族聚居区。内容包括英雄故事、萨满求神、渔猎生活、风俗人情和爱情故事等,具有鲜明的渔猎文化和地域特征。

由于赫哲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伊玛堪就成为该民族传承自己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人文习俗等的唯一形式,被誉为“北部亚洲原始语言艺术的活化石”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个活标本”。

伊玛堪的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徒口叙述,大体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没有乐器伴奏。传统节目长、中、短篇均有,代表性作品有《什尔达鲁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英土格格奔月》、《亚热勾》、《西热勾》等。

年,赫哲族伊玛堪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在多方培养下,伊玛堪已经有6名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吴明新、吴宝臣为国家级传承人,尤文凤、尤文兰、葛玉霞、尤秀云为省级传承人。

尤文凤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是赫哲族萨满舞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对赫哲族传统习俗礼仪较为了解、熟悉,在传承过程中,能够充分尊重本民族习俗礼仪。

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明新、吴宝臣认真传授所掌握的传统伊玛堪说唱。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葛玉霞、尤秀云等已能掌握统一传习教材《希特莫日根》中的规定部分,并在进行社会传承的同时,积极进行家族式传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尤文兰、尤文凤对赫哲语运用熟练自如,她们教出的学员发音准确,原汁原味。

年4月,胡艺当选为“伊玛堪佳木斯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成为至今最年轻和学历最高的“伊玛堪”说唱代表性传承人。

年以来,黑龙江省先后在佳木斯市、佳木斯市郊区敖其镇赫哲族村、同江市、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和饶河县建立了6个赫哲族伊玛堪传习所。年8月24日,在饶河县桃李语言培训学校挂牌成立赫哲族“伊玛堪”、“嫁令阔”传习基地,并以此基地进行伊玛堪和嫁令阔的传习教学。

让赫哲族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和学生生活,通过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参与,让赫哲族伊玛堪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赫哲族国家级非遗

伊玛堪

鱼皮制作技艺

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省级非遗项目

鱼骨

传说

天鹅舞

鱼皮画

乌日贡节

赫哲族传统渔具制作技艺

赫哲族大马哈鱼捕捞习俗

鲟鳇鱼习俗

鱼皮制作技艺

鱼皮袍,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并用野花汗染成红、蓝、黑等颜色,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

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鱼皮袍等鱼皮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

套裤,赫哲族渔民的鱼皮套裤是用怀头、哲罗或狗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一般都是比较肥大的,套在裤子外面,男式的上端为斜口,女式的上端为齐口。主要是捕鱼和劳动时穿的,冬季可抗寒保暖,春秋可防水护膝,大都绣有花纹或镶有花边。

半市筒皮靴,既可冬季穿也可夏季穿,具有不受潮湿、不挂霜、不打滑等优点,深受赫哲人喜爱,延续时间最长,使用也最广。冬季穿时,为了保暖,里边需套上狍皮袜头或絮上乌拉草。

传统的鱼皮服饰及鱼皮制品,给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提供了丰富的、形象的展品,使众多的现代人对历史上曾经穿用的鱼皮制品有了直接的感性认识。同时,鱼皮传承人的技艺与劳动还换取了一笔不菲的收入,解决了一些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济效益,更保证、促进了鱼皮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赫哲人不但传承了鱼皮制作技艺,而且使这一古老的工艺在当代有了新的发展和创新,产生了多种形式的鱼皮工艺品,融入了当代旅游事业和群众的文化生活之中。这些植根于传统文化、有着民族风俗蕴含的现代艺术品、工艺品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保护这一文化,对发展赫哲地区的旅游事业,促进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族素质,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

孙雪,黑龙江佳木斯人,父亲孙茂密是赫哲族非遗文化传承人,世界级非遗大师。孙雪自小跟随父亲学习非遗文化,现为赫哲族说胡力省级传承人,赫哲族鱼皮文化传承人。一直致力于研究赫哲鱼皮文化,鱼皮服装文化,桦树皮画的传承和宝华,多年来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

鱼皮制作技艺传承人尤雪松带来了用鱼皮制作的衣服,精美而又不失时尚的鱼皮衣服让我们惊艳。这让我们看到赫哲族文化的延续,同时也看到赫哲族先民传承的智慧创造。同时也带来了她创作的鱼皮画,天然的鱼鳞花纹,风格古朴、粗犷,而富有立体感。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传承人张琳,赫哲族鱼皮画制作技艺传承人解永亮。

鱼皮画具有鲜明的黑龙江地方特色,工艺独特精美,是纪念和收藏、馈赠佳品。经过艺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艺术和文化含量不断得到加强,并且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文化展会,广受好评,已经初步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如果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商家企业能够重视扶植,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望和桦皮制品等民族工艺品一道成为黑龙江的标志性旅游纪念品,并打入国际市场。

桦树皮制作技艺

桦树皮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付占祥老师精通赫哲族传统技艺,不仅现场演示桦树皮的制作技艺,演唱嫁令阔,还为我们演示赫哲族最地道的食鱼方式。活灵活现地为我们展现赫哲人生活的形态。61岁的付老师目前不仅坚持亲自取桦树皮,做桦皮船,还能打鱼。他说这次来到深圳收获很多,不仅看到了深圳文化的包容和丰富,在与深圳文化交流的同时挖掘拓展了赫哲文化的宽度,看到赫哲文化更多延展的可能性。

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是赫哲族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从英雄史诗时代到近现代,虽然描写浓淡不一,但却从未脱离信奉天地神灵、崇拜先人,遵从礼法的朴素民风这条主线。

就婚礼的形式看,它与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用捕鱼的船只搭成彩船迎亲,用运载猎物的爬犁搭成彩橇迎娶、婚礼中说唱赫哲族伊玛堪、跳赫哲族温吉尼等等,无一不显现赫哲族古老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和凸显北方渔猎民族的独有文化特色。赫哲族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嫁令阔”

赫哲族人喜爱音乐,尤其善于歌唱,很多歌曲都是歌手们有感而发。而优美的曲调一旦被民间流传,就会成为民歌,这些歌曲赫哲族人就叫它“嫁令阔”。“嫁令阔”是赫哲族民歌的总称,意即小调、小曲的意思。涉及了号子、儿歌、小调等多种体裁。“嫁令阔”是一种情感纯朴、轻柔悠扬、流传很广的抒情歌曲,曲调旋律和节奏变化不大。有些歌曲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演唱。也有些歌曲可以自由创作,表演时不但随意性较大,而且没有时间或场合限制,现编现唱,见啥唱啥。

这些歌曲多是用来歌颂美丽的大自然,抒发对家乡的山河、风光、沃土和田园的无限热爱。乐句多为两句、四句构成。调式以宫、徵、商、羽调为主,曲调以五声音阶组成。节奏以正规的拍节呈现,演唱经常以“啊啷”一词开始。

演唱者的语调非常丰富,有悲调、喜调、老头调和少女调等。演唱中经常以“赫尼娜”、“哦呐呐”、“也林初”、“匡库尔嗒”等衬词相衔接,作用相当于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呦”、“依个呀尔呦”等。由于赫哲族人口较少,又没有文字,更没有专业的音乐记录者,所以赫哲音乐主要是靠一代代民间艺人、演唱爱好者的记忆、口头流传。

赫哲族虽然人口少,却能歌善舞。年纪大的赫哲人都能唱几段赫哲族民歌。这些民歌,是和他们的渔猎生产、宗教祭祀、生活娱乐过程分不开的,大部分民歌都是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场景即兴创作而来,再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下来。

过去赫哲人生产方式主要是渔猎,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网船等简单的捕鱼工具为主,因此赫哲音乐素材大多源于他们的祈渔、织网、捕鱼、食鱼等生活场景。音乐节奏简洁明快,旋律清新流畅,有随波逐流的韵味,有“歌在船头,唱在浪中”之意,曲调和基本节奏大都出于划船的动作,舒展平缓,具有渔家歌谣的特点,既好听又上口,容易记忆和传唱。而有些赫哲族的“嫁令阔”多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比如缝衣服时,或是在山上采摘野菜时,都要情不自禁地唱起“嫁令阔”。赫哲族人的歌声婉转悠扬,旋律优美,是北方少数民族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赫哲族叉草球

叉草球为赫哲族传统民间游戏。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赫哲族叉草球代表性传承人双鸭山市饶河县何玉林、孟祥文。赫哲族人上山狩猎或下江捕鱼时,为练习瞄准本领、防备野兽侵袭,用湿草扎成碗口大的草球,用两根带叉削成尖状的木棍,或用激达(扎枪)来叉草球。现为三江平原赫哲族群众性的体育游戏。

叉草球缘于赫哲族的渔业生产,历史悠久,流传广泛。比赛在长数10米、宽8米的场地进行,场地上架设7个类似羽毛球项目的栏网,双方队员持渔叉接草球,并用手将球抛过网,球落地,进攻方前进,另一方后退,以此决出胜负。该运动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赫哲人善于捕鱼,尤善叉鱼。为培养孩子们叉鱼的兴趣和技巧,开展的一种集娱乐和提高渔猎生产技能的体育活动。

赫哲族“温吉尼”

“温吉尼”是赫哲族萨满带领赫哲族群众集体参加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大型民间活动,头戴鹿角、身穿渔猎服装的大萨满手拿权杖,在神秘而原生态的背景音乐下载歌载舞,赫哲族群众身穿华服、手持圆鼓围成一圈边跳边唱,意在求神驱鬼消灾祈福,祈求渔猎丰收,祈求神灵护佑人丁兴旺,整个节目表达出了赫哲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赫哲族节日

“乌日贡大会”

年6月28日召开了“赫哲族首届文体大会”,年6月将这种文体活动正式定名为“乌日贡”大会。“乌日贡”大会每四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节期2至3日。

生活在三江沿岸的赫哲人和散居各地的乡亲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连居住在乌苏里江东岸的跨国民族,俄罗斯远东边区那乃自治区的赫哲同胞也派代表团前来参加。

在乌日贡大会上,白天比赛的主要是体育项目,这几项比赛都与赫哲人的渔猎生活有关。主要有叉草球,跑趟子,射箭,赛船,滚木轮,顶杠,拉棒……其中叉草球最受男孩子们欢迎。

叉草球,该运动源于赫哲族原始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赫哲人善于捕鱼,尤善叉鱼,是赫哲族在长期的捕鱼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

节日内容丰富多采,除了各种民族体育竞技活动,还有最热闹的群众性的聚餐宴饮文娱活动,他们跳着萨满的“跳鹿神”,唱着“伊玛堪”,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赫哲人的“跳鹿神”来源于早年对虎神的崇拜,把猎物丰收以寄托于虎神的保佑,因为祭虎时全村要跟着萨满跳鹿神舞,故又称鹿神节。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求神驱鬼、消灾祈福、人丁兴旺、渔猎丰收。

赫哲人吃着鲜美的“塔拉哈”沟通淳朴的情感,交流建设家园的技能和经验,竞技传统体育游戏,载歌载舞,尽情地享受着节日的愉快和生活的欢乐。

乌日贡节

年6月28日上午,同江市八岔赫哲族乡八岔村举办乌日贡节,来自同江市城区、街津口赫哲族乡、八岔赫哲族乡的赫哲族居民身着五彩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庆的笑容,共同欢庆赫哲人自己的节日。

同江的乌日贡节每年在街津口乡、八岔乡、同江镇这三个赫哲族群众聚居地轮流举行,今年的乌日贡节轮到八岔乡举办,同江市赫哲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过节。

第八届赫哲族开江文化节

为弘扬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扩大四排赫哲族乡民俗旅游的知名度,年4月27日,饶河县在四排赫哲族乡举办第八届赫哲族开江文化节。

“河灯节”

年8月25日,饶河县第七届赫哲族河灯文化节暨“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授牌仪式在四排赫哲族乡自驾游广场举行。

饶河县“文化名县”建设收获捷报,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批准,现场授予饶河“中国赫哲族民间文化之乡”称号。赫哲之秋,天蓝碧水展映民族风韵,赫哲之乡,欢歌笑语喜迎八方来客。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河灯节”,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七月十五这一天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表达对河神的一种诚挚的感激之情,祈求河神保佑族人一生平安、捕鱼满载而归、生活蒸蒸日上。河灯节与开江节的祈福相呼应,所体现的都是一种民族还愿情怀,昭示民族对大自然一种敬畏和崇敬之情。

大马哈洄游节

年9月2日,第四届中俄文化季八岔赫哲族乡第三届渔猎文化节暨第四届大马哈洄游节、赫哲龙舟赛在八岔赫哲族乡盛大开幕。

冬捕节

年1月28,冰舞雪韵嘉年华,冰湖腾鱼冬捕节。“神韵八岔·冰雪赫哲”中国同江八岔第二届赫哲冬捕文化节在八岔乡天赐湖隆重开幕。

八岔冬捕节是同江冰雪嘉年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幕式、祭湖醒网捕头鱼、游艺竞技活动、八岔村民间艺术团表演、捕鱼莫日根评选、雪地足球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黑龙江冰上马拉松是中国田协唯一认证的冰上马拉松赛道,全程地处中俄边境线;是中国唯一的国境线上的极限越野跑赛事;是中国唯一的极寒环境的五十公里越野赛;是中国唯一的极寒环境马拉松。

赛道围绕八岔岛布置途径八岔通信河、二道江滩地,经八岔岛南岸返回。本次活动将有百余名专业选手在世界第十大河上的冰域奔跑,赫哲族萨满为本次冰马参赛选手祈福让跑者感受神秘民族精神。

“呼日堪”文化节

年7月22日,街津口赫哲族乡举办第三届“呼日堪”文化节系列活动,“呼日堪”(神树)文化节,旨在文化旅游领域重拾赫哲远古图腾印记,通过举办节会促进民族团结共进,把民族特色鲜明的节会包装成新的旅游产品,推广“赫哲十大碗”饮食文化,打造德勒乞河民俗旅游名片,推动赫乡经济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本届文化节既饱含赫哲族民俗特色,又融合生态旅游新概念,让人们在领略街津美景、品尝赫哲美食之余,收获绿色农产品采摘的乐趣。

赫哲族美食

赫哲十大碗

大炖鱼、鱼刨花、鱼丸汤、塔拉哈、刹生鱼、清蒸鳌花、溜鱼段、干炸大马哈、干煎白鱼、炖鳇鱼。

鱼毛

赫哲族作为主食的鱼的吃法有很多,其中为了更好保存留着冬天食用多把鱼晾晒和腌制起来,或炒成存放起来。做法是将鱼去鳞、去肠、洗净、放盐、加水煮熟,把骨择除,再把鱼肉不断翻炒,直到焦黄,入在罐里,放于阴凉处或埋在地下储存起来。

刹生鱼

做鱼的方法也有很多,而赫哲人喜欢吃生鱼,其中生鱼片也叫,有两种吃法:一种是把活鱼或者最新鲜的鱼肉剔下来,切成薄片,只蘸醋和盐,喜爱辣椒油的可以根据口味加入,吃起来鲜而不腥、凉滑爽口,鲜美异常!

鱼刨花

鱼刨(bao四声)花,是赫哲族人冬季吃生鱼的一种特殊方法,先将冻鱼的皮用刀削掉,然后用刀或刨子将鱼削成刨花一样的薄片,再加上一些盐就大功告成啦!

烤鱼

烤鱼,在赫哲族的做法也是很不一样的,把一条鱼的两面肉片下来、用炭火烤至半生半熟,再加上盐面、辣椒,外焦里嫩、在鲜美的同时又平添了一种焦香的回味!

鱼籽

说到鱼籽就想到日本的寿司,但是你造吗?赫哲族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食用鱼籽啦!其做法主要是将大马哈鱼、鲟鱼、鳇鱼的籽取出后用盐腌制后食用,你可以选择生食、煎炒或者凉拌哟。

活活饭

赫哲人在做粥时也会放入鱼、兽肉,还加一点点盐,叫,营养丰富,味道也很鲜美,尤其是过去妇女坐月子时多吃此饭。

赫哲族电影

《赫哲族的鱼皮衣》

影片《赫哲族的鱼皮衣》展现了以渔业经济为主的东北少数民族——赫哲族的独特文化。鱼皮服饰是赫哲族文化的重要标志,鱼皮服饰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富于深厚的地域性文化底蕴,已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赫哲族的渔猎生活》

影片拍摄于年,本片主题是反映赫哲族的渔业经济。为了揭示其民族特点,对猎业、政治和文化也作了简要的介绍。从事渔猎以捕鱼为主的赫哲族,分布在黑龙江边境松花江、混同江和乌苏里江沿岸。

赫哲族音乐

《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江一带,是赫哲族祖居地之一。在长期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反映赫哲人生产、生活习俗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民歌曲调。《乌苏里船歌》就是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的,并在广泛传播中成为赫哲族民歌的代表作。

乌苏里船歌郭颂-乌苏里船歌

《乌苏里船歌》对赫哲族的重要性:

(1)赫哲族每四年一次的“乌日贡”文体大会的主题歌就是《乌苏里船歌》;

(2)国内的听众只要听到《乌苏里船歌》,就知道这是赫哲族民歌;

(3)谈起赫哲族,就会提到《乌苏里船歌》。这首歌已成为赫哲族的文化象征和标志;

(4)在年就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亚太地区音乐教材。这是赫哲族人民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乌苏里船歌纯音乐-传统古曲珍藏版纯乐古筝

音乐剧《太阳的部落》

中国首部反映赫哲族人生活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太阳的部落》,该剧取材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赫哲族经典说唱艺术《伊玛堪》。此次演出以音乐剧的形式讲述了莫日根(英雄之意)希尔达鲁在神灵的帮助下,历经千难万险,打败强盗黑汗一伙,为父母报仇的故事。

赫哲族传统民歌

赫哲族的民歌有《想情郎》,《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敬宾酒歌》、《爷爷的桦皮船》、《大顶子山高又高》,《乌苏里船歌》、《圣乞勒花开敖其湾》、《三条大江》、《赫哲人生活比蜜甜》等。

我们有责任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它客观地阐释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并且尊重它。

E-mail: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ls/80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