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0/10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东北往东,壮阔的黑龙江率松花江、乌苏里江日夜流淌,亿万年的积淀、物化,一个大江平原在成长。公元年一支队伍来屯垦戍边,于是他便有了英雄创业的名字——建三江。大江是孕育文明的摇篮,从此在复转军人为主体开创的军旅文化基础之上,集黑土、支边、戍边、知青、粳稻及后来发掘的原始农业文化的氤氲,终升腾起那片农业文明之光。

公元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首站建三江。总书记感慨北大荒的沧桑巨变“了不起”,多少老北大荒人两行热泪挂腮旁。

难忘的年春,我在农场分给的菜地栽土豆被一场春雨淋了个尽湿,打那天起,天就没晴过。三天一小雨,五天一大雨,有云就有雨,一直下到收土豆。那年洪水猛兽般向黑土地汇聚而来,建三江15个待秋收的农场都陷入到一片汪洋之中。据农业部门统计,小麦绝产71万亩,大豆绝产多万亩,人们在洪水中哭泣。

年那场洪涝灾害至今仍刻骨铭心。

水灾过后我拜访姚中晋先生。姚先生独自一人完成了上百万字饶河县志,被人们称为饶河大儒。我向他倾诉我对水患的忧虑。老先生讲了他编撰志书的一段史话:

民国初年,饶河县第一届县知事,光绪癸巳恩科举人周邦泽,因遭谗被议,调离广西融县,远赴饶河县任知事。风尘仆仆,迢迢几千里抵富锦转奔饶河时,必经之路正是今天的建三江,那时沼泽茫茫,无路可寻,只得在富锦滞留两个多月,待封冻后踏着冰雪,拉荒六七天才走到了饶河任上。

姚先生说,三江是一块低湿地平原,建三江又居于平原的“锅底坑”,这样的地理环境是不宜开荒种地的,当年开发北大荒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

我知道什么是“特定的历史条件”:人口大国需要粮食,大批的复转军人需要安置,国家的安全需要屯垦戍边。其实这“特定的历史条件”北大荒人都知道,因此都能坚守。

建三江大规模开发始于王少伯率师建三江(上图)兵团时期的屯垦戍边(下图)

后来我为编著《魅力建三江》一书,首篇《王少伯挥手建三江——建三江地名文化拾遗》的文章,采访当年率师屯垦戍边的王少伯师长,因建三江的地名是他起的,他叫响的。是他开启建三江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序幕。

此时王少伯已在省军区副司令员的位置上离休。王少伯回忆道:“建三江沼泽地多,被人称为大酱缸,人走进漂垡甸子,常有灭顶之灾。因而大酱缸的腹地没一家人,没一间房,没一条路。冬天雪茫茫,夏天水汪汪,军用地图上标记,只有在冰封的冬天,骡马炮兵才能通行。”

那时建三江的开发的方略是一水二路三开荒。

挖一条沟种一片地,向江河排水是建设三江第一要务。

十年九涝的建三江在龙口夺粮的口号声中挺了过来。

年的大水引发了建三江人的思考。

那时人们还没有上升到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但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已在先知先觉人的脑子里萌生。

水灾时,总局局长刘文举带着专家团去建三江调查慰问,发现位于别拉洪河边上的红卫农场,有几户人家在自留地里种了点儿水稻,虽然栽种的不好,但可以证实建三江可以种水稻。后来刘文举就和青龙山建场元老逯殿甲书记说:“你能不能用排干的水做水稻种植试验呢?”

鉴于水患造成农业的切腹之痛,我对逯殿甲书记实验水稻种植极为关切,那期间跑青龙山最勤,对青龙山感受也最深。对所谓我的青龙山文学创作也最为卖力气。青龙山有山名青龙,有河名莲花,有樹名白桦,那婷婷白桦名冠三江。每到青龙山,必去白桦林,感受白桦之美。在我创作的《青龙山赋》写到:白桦美哉,美之质朴,美之率真,美之静穆,美之洁净。白桦林中,芳草青青,野花朵朵,鸥鸟对对,蛙鸣声声。青龙山的白桦林曾是根据梁晓声创作改编的电影《今夜有暴风雪》拍摄的外景地。我感慨知青岁月的艰辛,感叹北大荒创业之不易,要是真的把水稻搞定,逯殿甲啊那可是一宗垂成之大功啊!

逯殿甲书记的水稻种植当年便获得成功。我写《青龙山赋》,兴奋喊出:“东方第一稻,青龙白桦城”。

年建三江又遭大水。

青龙山农场全场麦豆平均亩产仅在斤,而水稻平均亩产却达到斤,平均赢利元。最典型的是第八生产队,大豆地和水稻田紧挨在一起,大雨来临之时,两块地同时“汪洋一片都不见”。水淹十天,豆地亩产仅剩10斤,基本绝产;但水稻却没什么事,亩产高达0斤。

青龙山是建三江的水稻策源地。

于是旱路不通走水路,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种铁杆庄稼,以稻治涝,在建三江大面积铺开。

“中华泱泱,

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

国有国都、瓷有瓷都、煤有煤都、林有林都........

历史进入21世纪,

中国绿色米都屹立建三江。”

这是年4月27日中国粮食协会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举行大会,授予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称号,联想这么多年建三江终于摆脱水患的困扰,当天晚上,夜不能寐,在万千感慨中写下的《中国“绿色米都记》的卷首语。

感恩三江,我领略中国绿色米都风采。

没退休或被返聘的那些年,我经常陪文艺家组织的采风团或个人专程来三江旅游观光的朋友。我来业余导游,追求的是让游览的人们感受建三江为共和国农业创造的不朽传奇。

中国自明代就有“两湖熟,天下足”之说。我利用去江南旅游之机,遍访两湖等地区。确凿的数据考证,建三江连成一片的00亩的稻田,神州难找,华夏奇观。建三江已经改变“两湖熟,天下足”的农业历史格局,成为服从国家利益、服务国家战略,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

勤劳智慧的三江儿女,以00亩水稻为舞台,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驱卫星为寒地稻作导航,创造出了灿烂的精准农业、数字农业、信息农业,精彩描绘出一幅令人荡气回肠的现代化大农业画卷。

说起建三江的水利,那真是可圈可点,不仅精准诠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论断,又彰显了建三江在江河这一文明摇篮中创造的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创造农业文明的历史。

建三江的工程水利,泄洪排涝,大河之治,建三江创建了别拉洪河、浓江鸭绿河泄洪道、七星河、挠力河两河大堤四大水利工程。

摄影:于军

我参加过浓江鸭绿河泄洪道水利工程。在此工程之前是别拉洪河治理工程,那是由六师师长王少伯跑水利部,感动了钱正英部长亲自率专家,到建三江查看水情、搞调研决定上马的国家级水利工程。

饥餐完达山风,渴饮黑龙江水,浓鸭泄洪道工程捷报犹响在耳畔,水利大军接着鏖战七星河、挠力河两河大堤工程,护住大堤,就是护住两河的两岸万顷良田啊。

建三江又两个“国字”号的水利工程——别那洪河水利工程、青龙山灌区水利工程。摄影:时玉森

建三江的生态水利——江水灌溉,建设灌区——建三江全力推进八五九灌区、勤得利灌区、青龙山灌区、乌苏镇灌区等四大灌区建设,一曲曲造福千秋的水利之歌在建三江大地唱响。

伟哉!建三江,伴随着农业开发,建三江水利所经历的这“一泄一灌”,成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经典;

壮哉!建三江,1。2万万平方公里之土地,60载春秋之时光,四大“工程水利”,安澜江河,四大“生态水利”,有源之水孕育稻香。

江水润泽,护佑生态,蓝天碧水芳草地,鹳飞鹤舞百鸟翔。建三江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助力绿色米都的发展后劲,建三江天地间的物种也得到有效的保护。

摄影:付光友

城以盛民,文明兴焉,住有新城,民有福享,享受着现代城市生活,耕耘在绿色的田野上。

“建三江天之蓝、地之绿、山之青、水之澈、稻之丰、技之强,真可谓天地之美融汇三江、山水之美妆点三江,生态之美扮靓三江,现代之美壮美三江。”这是我中国绿色米都采风之旅对建三江之美的的高度概况,艺术家都说很精辟。

中国水稻种植有悠久的历史,然而自古水稻都生长在南方,要在北纬48°的北大荒大面积种植水稻,那是件破天荒的大事、难事啊!

旱改水成本高,对于种惯旱田的人驾驭水田也是个难事儿。我经历建三江水稻种植从水稻种子“大把扬播种”到旱育细致,也经历过水稻户一场早霜导致大幅度减产,一场早雪致使一年的汗水付之东流,更经历建三江人誓与40万亩水稻共存亡的危难考验。于是我在思索,偏于东北往东的一隅之地的建三江人,靠着什么力量支撑着旱改水一路走来?

这个问题应该是建三江旱改水一个大课题,我求教过很多人,归纳起来一种是水稻产量高、利润大,早霜早雪毕竟是特殊年份,建三江拥有这么多的耕地,旱路不通就得水路,开发北大荒不就是要建设北大仓吗,摸索两年是能种好水稻的。一种是北大荒开发铸就了北大荒精神,靠北大荒精神力量的支撑,旱改水一定能成功。

我请教一位史学界著名学者魏国忠先生,他说:建三江,多么令人产生豪迈、激情的名字啊。建三江坐拥三条大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闪烁过龙江流域文明之光的地方,应该能创造出奇迹与辉煌。

魏国忠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是龙江史学界泰斗。早在五十多年前,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省博物馆不久,怀着对龙江一段历史的研究,只身一人来到黑龙江畔经由勤得利农场赴抚远一路进行文化遗址踏察,只因边境地区被边防哨兵询问。搞清身份,其精神令人感动,受到边防哨所官兵热情接待,一时传为佳话。

魏先生对这个问题没正面回答,但“建三江应该能创造出奇迹与辉煌。”无疑使我也增强了种植水稻,实现以稻子涝涝的信心。

魏先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ls/836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