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乌苏里船歌》里的赫哲族人吗? 提起赫哲族,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那么提起歌手韩庚,大部分80后、90后应该不陌生吧?没错,韩庚就是赫哲族人。当然,这个神奇的民族不止走出过这一个名人,当代戏剧家、文学家乌·白辛(《冰山上的来客》的编剧)、中科院研究员毕大川等,都来自这片锦山绣水间。 这是中国北方现存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人生活在松花江下游与黑龙江、乌苏里江构成的“三江平原”以及完达山一带,这里田野肥沃,山水纵横,生态优渥,鱼鸟兽禽自由生长,形成了广袤的天然渔场和逐猎之地。富饶的物产和生产生活方式,赋予了赫哲族人独特的制衣方式、民歌舞蹈、宗教信仰等。 水边给孩子讲故事的赫哲族人(图片来源于网络)赫哲族人在制作鱼皮衣(图片来源于网络)▽赫哲族人的水上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 ▽赫哲族人笃信奉原始图腾和萨满教,笃信万物有灵(图片来源于网络) 10月23日,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和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一行来到国家图书馆,与中国记忆项目中心进行了交流,并为“中国记忆”带来一场“伊玛堪”文化之旅。▽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与学生表演“伊玛堪” “伊玛堪”是什么? 这是一种流传在赫哲族人聚居地(黑龙江同江市街津口乡、八岔乡,饶河县四排乡,佳木斯市郊区敖其村等地)的古老说唱文学表演形式。歌唱的内容包括赞颂英雄和家园,描述民众生活和爱情故事等。有人称“伊玛堪”为赫哲族的口头百科全书,它不仅仅是简单记录民众的生产与生活,更忠实记录了赫哲族历史,反映出族众的集体审美意识表达和价值观。 文化,大抵就是告诉人们怎样去生活。赫哲族先民崇敬自然,礼敬天地。他们将对天空、云朵、水和鱼的热爱,绣在了传统的民族服饰上,也揉进了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中。每当阳光晴好、风朗气和之日,赫哲族人便上山打猎、下水捕鱼。他们在劳作中歌唱,感受生命的光芒与温度。包括“伊玛堪”在内的诸多口头文学与音乐,在口传心授、世代传承间保存下来。他们聚在一起唱“伊玛堪”,可以连唱一宿。 文化是一种无意识。在那个年代,民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艺术的传承,实不需要规劝与动员。 ▽赫哲族女性鲜艳、精致的服饰 濒危×濒危=更加濒危 赫哲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生活文化,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赫哲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却没有相应的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都是通过民间口头文学的形式传承。 长期山水作业的赫哲族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行动能力。据孙亚强主任介绍,在抗战期间,赫哲族人纷纷参加了苏联红军、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抵抗日本侵略,保卫家园。他们表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却遭到日军的大规模镇压和限制,整个抗战时期,赫哲族因战争和自然条件恶劣的死亡人数达两三万。至解放初期,赫哲族人口竟不足三百。 赫哲族是个乐观的民族。这从他们流传下来的说唱艺术中可以体会到。经过休养生息、恢复生产,截止到年,赫哲族人口增长至接近五千人,但依然是我国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 年,文化普查显示,赫哲族语言着实濒危,当时能够完整讲赫哲族语言的人,已不到十个。以语言为载体的赫哲族口头文化,更加堪忧。年,赫哲族“伊玛堪”民间说唱叙事长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濒危和濒危之间是一种乘法关系,濒危×濒危=更加濒危。面对传承危机,黑龙江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大力保护和延续传承,他们办了几次传习所,鼓励年轻人学习“伊玛堪”以及赫哲族语言。出生于“伊玛堪”表演世家的葛玉霞,也并非从小就会唱“伊玛堪”,而是在目睹了民族文化传承举步维艰后,立志抢救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葛玉霞的父亲葛德胜是赫哲族最有名也最受欢迎的“伊玛堪”艺人之一,上个世纪中期曾在北京受到周总理的接见。经过多年保护,赫哲族语言和“伊玛堪”得到良好的恢复。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孙亚强发言 ▽黑龙江省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葛玉霞向“中国记忆”介绍“伊玛堪” 神奇的文化基因,让赫哲语保存下来 孙亚强主任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很神奇,仿佛带着遗传基因,即使不会说母语的年轻人,依然一学就会,也许,这些看似陌生的语言,勾起了他们隐秘模糊的记忆和生命能量。 让人惊诧而感动的是,通过“伊玛堪”的传承,他们也拯救了赫哲族语言。现在越来越多的赫哲族人学会了本民族的语言,并通过保护语言这一民族符号,来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 通过多年孜孜不倦的努力,黑龙江省非遗中心出版发行了《伊玛堪集成》,并采集了大量影像记录,为“伊玛堪”的活态传承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记忆。 同样采集了大量非遗文献资源的中国记忆项目,一贯于坚持新类型文献(口述文献和影像文献)的抢救和建设。今后,“中国记忆”与黑龙江非遗中心将针对“伊玛堪”的文献服务和文化传播展开合作,共同保护这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张文影) 长按↓北京中科医院是治啥的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