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用鱼皮制作衣服的民族。赫哲族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年前肃慎文化时期。是肃慎族的组成部分,赫哲族在不同的历史,有不同的称呼,先秦称肃慎、汉魏称挹娄、南北朝称勿吉,隋唐称黑水靺鞨,到了明朝时称东海女真,野人女真。直到康熙二年,才有了赫哲这个名称。 赫哲族赫哲族是全国六小民族之一,只有多人。17世纪,由于沙俄侵占了贝加尔湖以东地区,黑龙江流域;中俄《尼布楚条约》后,赫哲族就成了跨境民族。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后,沙俄霸占了赫哲人世代生活的地区。在俄罗斯境外的不少人,那乃人约有两万人,这个民族包含部分赫哲族。俄罗斯的乌尔齐族、奥罗、乌德盖,也是赫哲人,整个东北亚的女人人口接近10万人。赫哲人只有本族的语言,没有文字,语言用西里尔字母记录,他们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观点认为应该归入那次语支。 中俄尼布楚条约赫哲族,因着鱼皮服饰,擅使犬,也被称为“鱼皮部”、“使犬部”,清朝时文献,也有称为黑金(斤)。现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中下游、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的三江口地区,同江、饶河、抚远等地,赫哲族民族自治乡有同江市街津口、八岔赫哲族乡,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佳木斯敖其村、抚远市乌苏镇抓吉哲族村。此外,黑龙江省依兰县,“依兰”就是赫哲语。 赫哲族自治乡街津口大家都知道从古到今衣服的材料很多,有树皮、棉、麻、毛、丝绸、兽皮等等,还有缅甸有藕丝做的衣服。鱼皮做的衣服,大家应该很少见到吧?我国的乌苏里江交汇处的,三江口生活着一群少数民族——赫哲族,他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用鱼皮做衣服的民族。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这就是过去赫哲族这个渔猎民族的生活写照。那么这个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的鱼皮衣是怎么制作的呢? 赫哲人捕鱼鱼皮衣制作技术是赫哲人的传统文化。工艺非常复杂,主要由选料、剥鱼皮、熟鱼皮、缝制、定型等几大工序。选料所选的鱼种非常广泛,有胖头鱼、赶条、草根鱼、鲩鱼、鳇鱼、鲟鱼、大马哈鱼、鲤鱼、哲罗鱼、怀头鱼等等。 选料,衣服的不同部位由不同种鱼皮做成,例如,鱼皮线和裤子的材料,经常用胖头鱼、狗鱼、捣子鱼的皮。做手套用的鱼皮,多数是大马哈鱼、哲罗鱼、鲤鱼等。怀头鱼由于体型较大,一般用来做裤腿、口袋、鞋帮等。鳇鱼皮结实、耐用,能防水的功能,常常适合于夏天穿着。赫哲族,经过千百年来的摸索,对各个鱼皮的生理特性都有一套成熟的使用经验。以大马哈鱼为原料,制作的袍子,不仅轻便保暖,而且防水耐磨,尤其是在冬天使用,不会蒙冰硬化。 赫哲人捕鱼剥鱼皮,是个技术性极强的活,鱼不刮鳞,保证鱼皮不被破坏,薄厚要均匀,还要防止鱼刺扎伤,想想头都大了。需要熟练的工匠,手起刀落,在鱼的鳃部、腹部和脊背,绕开鱼鳍,分别划开一道口子。用一把木刀伸进鱼皮和鱼肉之间,一点点将两面的鱼皮分离至腹部,随后用力将鱼皮撕下来,要成功剥一张完整的鱼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晒鱼皮晒鱼皮,为了去除鱼皮上多余的脂肪,剥下的鱼皮,要放在木板上撑开,晾晒。阴干数日,备用。 熟鱼皮,是制作鱼皮原料的关键技术所在。早年熟鱼皮就是用木槌、木斧等物品,将鱼皮放在木砧上反复捶打。使鱼皮脱落、逐渐变软。现在赫哲族熟皮技术,有了新发展。他们在鱼皮上撒上一层厚厚的玉米面,将玉米面与鱼皮紧密结合,不留余地。然后,将鱼皮折叠成一条,放在木铡下反复鞣压,经过无数次的鞣压,玉米面的小颗粒逐渐渗入鱼皮,逐渐地将鱼皮上的脂肪分离出来。鞣压鱼皮是一个苦力活,每次都反复五六个小时,制作一套鱼皮衣服,光在鞣制鱼皮的时间就要花费20天至一个月。用玉米面鞣制鱼皮,是制作鱼皮衣的最关键技术之一。 美丽街津口鱼皮鞣制好后,剩下的就是缝制和定型了。这个大多数人都非常熟悉了,首先要裁剪成各种需要的形状,和正常做衣服的程序差不多。在缝制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料,每个衣服的不同部位,要选好最适合的鱼皮。定型的过程,就是鱼皮服装的艺术加工过程,包括染色、装饰两个步骤。染色用的染料,都是采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例如,映山红、大芍药、兰草、苦菜花等等,都可以制成染料。鱼皮衣的装饰,一般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图腾纹饰,是赫哲族人显著的标志。 鞣压鱼皮赫哲族生活在北方地区,他们用的鱼雷都是以北方的冷水鱼皮为原料,冷水鱼,皮质有一定的厚度、任性、耐磨等特点。这些方法,并不适合于速成的南方淡水鱼。黑龙江里生活的70多种鱼,只有10多种可以做鱼皮衣,一般都要10斤以上的鱼类,现在随着环境的变化,野生鱼类少了,制作鱼皮衣更不容易了。 鱼皮衣一个熟练的工匠制作鱼皮衣,需要近2个月的时间,用20多天时间鞣制皮子,再花20多天缝制程序成型。鱼皮衣不仅是一种千年的文化传承,它的使用功能十分强大,具有保暖防寒、防水、轻薄耐磨等特性。鱼皮制作技术,引起了我国和世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