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04:08龙江歌声激荡七十年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省音乐创作氛围活跃,诞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著名歌曲。这些歌曲蜚声海内外,首首经典,久唱不衰,不仅影响了黑龙江人,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歌曲《乌苏里船歌》《太阳岛上》《我爱你,塞北的雪》《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座城市的“宣传大使”;《我为祖国献石油》《北大荒人的歌》《长大后我成了你》等传递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等时代精神和榜样力量;《好日子》《越来越好》等唤醒人们对亲情的珍视,抒发美好生活带给人们的喜悦,其中很多作品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黑龙江日报从今日起推出“龙江歌声激荡70年”专版和相关新媒体产品,从这些歌曲中选取了《乌苏里船歌》《我为祖国献石油》《北大荒人的歌》几首经典歌曲,记者分别踏访了《乌苏里船歌》的创作采风地之一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诞生地油城大庆以及《北大荒人的歌》的创作原发地北大荒垦区等,通过纸端和新媒体形式,呈现七十年来这些地方发生的喜人变化,记录当地群众重温这些经典歌曲,歌唱祖国、歌唱家乡、歌唱美好生活,传达黑龙江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和昂扬风貌,与新时代中国前行的铿锵步伐同频共振、与新龙江崛起的坚实足音交相辉映。(记者董盈)57年前,一首《乌苏里船歌》让世界听见了黑龙江省世居民族赫哲族。日前,记者循着歌声,来到当年创作者的采风地之一饶河县四排赫哲族乡——乌苏里江畔听新曲引子为了更多的了解《乌苏里船歌》诞生时的情况,去四排乡之前,我们约访了歌曲词作者胡小石老人。那天,在哈尔滨松花江畔的一个茶馆,80岁的胡老忆起当年去乌苏里江边四排乡村采风的情形。伴随胡老三个多小时的回忆,我们“看到”了年,年仅22岁的胡小石,扛着行李卷,坐火车,换汽车,搭马车,间或扛着行李独步旷野,来到四排乡。“那时,虽然解放十几年了,赫哲人翻身做了主人,生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正值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生活依然非常艰苦。”“采风的那几个月,我吃的最多的是生鱼,米面根本吃不到。”当我们说要去四排看看时,胡小石老人兴奋地说:“我经常回四排,四排的变化太大了,完全是翻天覆地。现在的赫哲人,无论是吃的、住的、用的,那是真的美好的生活‘万万年’!”“你们如果去四排乡,替我向老朋友付占祥问好啊,他们都是赫哲人的优秀代表!”。第一乐章旅游人气旺看罢民俗游大江从哈尔滨到建三江,一夜的火车,再乘近两个多小时的汽车,将近中午,我们来到四排乡。“看,那块宣传牌是最近换上去的。”一进村,陪同采访的饶河县委宣传部的小唐就指着一块大牌子告诉记者,“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宜居宜业最美赫乡”,赫哲族聚居地紧紧跟随着全国乡村振兴共建小康的步伐。“了解赫哲人的生活变化,四排乡的‘风情园’是一个直观的窗口。”小唐说。小唐说的“风情园”,全名是“赫哲风情园”。从村口到风情园,宽敞的马路两旁,鲜花盛开。近处是一排排的砖瓦房,每户的小院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旁边十几栋别墅和小洋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分外耀眼。伴随《乌苏里船歌》的流传,赫哲族这个世居黑龙江省、新中国成立初期仅余多人的极少数民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特殊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或自驾或随团来到乌苏里江边的赫哲族小村庄。年,投资10万元的四排赫哲族风情园、民族博物馆开始兴建。年,省民委专项投资万元,扩建了1平方米的风情园二期。走进民俗风情园,白桦林、撮罗子以及一座座夏季捕鱼、冬季狩猎的雕塑,赫哲族少数民族传统生活生产场景,跃然眼前。在传统撮罗子风格建筑文史馆和民俗馆,90后的讲解员王紫瑶娓娓为我们讲解着赫哲人的前世今生,从小南山遗址的发现,到赫哲七姓的往事,从不屈抗争外辱,到民族发展的春天。一帧帧图片和情景再现,讲述着赫哲人的昨天,更赞美着新中国成立后赫哲人新生活。走出风情园,十米不到就是乌苏里江。一艘装饰一新的游船停靠在江边,等待着旺季游客的到来。在风情园的引领下,四排乡推出以“嫁令阔”为特色的艺术表演、以渔猎为主题的民俗体验、以农家乐为主的民族饮食、以鱼产品、鱼皮画为纪念品的系列旅游产品,全面展示赫哲乡村风采,成立了赫哲族民俗旅游开发协会,开通了“乌苏赫哲”旅游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ms/1481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