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剧饶河戏 赣剧的起源 赣剧,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里的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年成立了由周恩来总理题名的“江西赣剧团”。该团的传统剧目《珍珠衫》、《还魂记》曾被拍成舞台艺术影片在全国上映。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年5月20日,弋阳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饶河调,又称饶河戏,是赣剧的一支重要流派。她综合江西各大戏剧种的各种声腔,以江西五大河流之一,流经鄱阳县城的饶河命名。 饶河戏的形成 早在南宋末年,赣东北地区就流传了南戏。年,在鄱阳县磨刀石乡殷家村出土的南宋洪迈后裔墓葬发现数十枚形态各异的陶瓷戏俑,足以佐证饶河人早在南宋时就爱戏。元明之际,饶河人又在接纳南戏、弋阳腔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将一唱众和、锣鼓伴奏、以板南节的高腔与乱弹、徽剧、秦腔、昆曲及皮黄融汇揉合,形成了唱腔丰富、剧目众多、乡土气息浓郁的饶河调。饶河调以其激越高亢的唱腔,粗犷豪迈的舞蹈,刚柔并济的表演,醉倒了饶河两岸的世代百姓。成了鄱阳、乐平、景德镇、浮梁、万年、余干、德兴等地欢乐的使者,愉悦的福音。尤其在鄱阳,饶河调不仅丰富了群众精神生活,带给人们以乐趣,更能增添人们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力量。至今,民间仍流传“一天不看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身上来力气”的俗谚。到了清代以后至今,鄱阳县看戏学戏蔚然成风。农村里做屋架梁、婚庆祝寿、兴建学校、修路筑桥、参军上学以及扫除瘟疫、祈祷太平等都要请戏,可以说饶河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饶河调声腔 饶河调是赣剧的代表性声腔,流行于赣东北的鄱江(又名饶河)流域,大致涵盖了原饶州府的范围。饶河戏,含“高、昆、弹”三腔,其弹腔于清光绪初年(前后)基本形成。它以皮黄为基础,博采南词、北词、老拨子、秦腔、梆子、浦江、浙调等诸多声腔,与赣东北的方言乡音熔铸一炉,使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饶河戏的传播 饶河戏一经问世,便受到鄱阳和饶河流域人的青睐厚爱。粗犷豪迈的雄歌壮舞,激越高亢的唱腔音乐,刚柔并济的表演程式,加上如《打目莲》、《岳传》、《西游记》、《花田错》、《芦花河》、《降天雪》之类的多个正本剧目和多个折子戏,于是像一夜春风般染绿饶河大地和信江流域、赣北地区、乃至安徽东至、祁门等地。 饶河戏的广大舞台是农村和城镇,观众对象既有农民、手工业者,更有瓷业工人,一开始便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从清朝乾隆时代起,乡间看戏之习蔚然成凤。酬神、开谱、做寿、婚庆以及开赌设场、重修庙宇、扫除瘟疫、庙会、祈祷平,甚至包括违背乡规民约、宗族家规受罚,都要请戏。看饶河戏几乎渗透到鄱阳人生活中所有的方方面面。随着鄱阳商业的进一步发达,各地商帮纷纷在鄱阳兴建会馆,加上城乡宗族祠堂规模的扩大,饶河戏不仅加惟广和普及,也走进了茶园、剧场(多以会馆和祠堂兼)。不论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演期多则十天半月,少则三、五天不等,通宵达旦,长演不衰。专业性的长班、业余的太子班和自由组合只唱不演的“串堂班”,雨后春笋般在鄱阳大地上涌现,以至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俚语:“三天不着饶河戏,心中发闷人无力。喉头发痒就想哼,唱过之后来力气。” 饶河戏的发展 建国后,饶河调得到空前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鄱阳县饶河调演出团体如雨后春笋,全县多个业余剧团,1多个串堂班、太子班等季节性团体常年活跃在饶河两岸的山乡湖区。当时,誉有“小村大戏班”的凰岗镇牌楼村,全村54户,就有52名业余演员。剧团的发展壮大也培育了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国家二级演员胡瑞华就是在鄱阳这块热土培养出来的饶河名伶,她继承和发展了饶河调唱腔,形成妇孺皆知的“水华调”。3年,鄱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戏剧)之乡”。 图片来源:网络 编审:蔡瑛 审核:操海鹏 权威·高品·臻美 中共鄱阳县委宣传部官方白癜风公益献礼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