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6-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这是赫哲小课堂第11条推送

本文选自年11月饶河县政协出版的

《饶河文史资料》第一辑

“赫真”人世居在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古时候,乌苏里江流域,“赫真”人人丁兴旺,由于人口较多,早在明朝时期,就在这一带建立了“卫”“所”等政权机构,明朝的永乐年间,在饶河现在的马架子林场以北,四排村以南设立了“失儿兀卫”,“兀”,是对当时“野人女真”的称呼,据《满洲发达史》记载,满五千六百人,即可设一卫,卫则直属中央之兵部。据沙俄文尼科夫统计,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乌苏里江的赫哲人约为一千四百人。据赫哲老人流传说,清末饶河县境内有四五个赫哲村屯,较大的有挠力河口往下三十余里的下营和乌苏里江边的四排村。现住抚远县的赫哲族傅玉民说,他家就是下营的老户,他听老人说那时下营有六十多户赫哲族。可是到了一九三○年,乌苏里江西岸的赫哲族只剩下四百人了。人口急剧下降的原因是传染病天花的流行。据《赫哲族简史》介绍:一八六七年到一九一五年,乌苏里江沿岸流行过四次天花。那时生活落后,文化愚昧,无医无药,得了病只有依靠萨满求神问卜,许多人家,一些村屯无一幸存。有一姓傅的人家兄弟九人,死了七人,那两人进山狩猎才幸免于死。一九一五年,仅有十多户人家的四排村,死于天花的有二十多人,据赫哲老人傅永生说,在他刚记事时,四排发生了一次天花,全村只剩下姓傅的和姓何的两户。傅永生所说的那次天花与历史记载的大致吻合。现在四排村赫哲族老户的傅姓和何姓,就是那两户传下来的后人。再一个人口锐减的原因,就是清朝统治者把大部分赫哲人编入了八旗,取名“伊彻满洲”,这些人大部分变成了满族。还有一些赫哲人流落他乡,和其他民族杂居、通婚,逐渐被融合。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许多赫哲族人从汉满等民族恢复为赫哲族。七五年以来,仅饶河县就有五十多人由其他民族恢复为赫哲族。

“奇楞”人原住在松花江流域的富锦、同江一带,这部分人是分两批迁徙来饶河县的。日本鬼子占领东北后,于一九三六年,为了防止通苏和通抗联,限制赫哲族下江打渔。又听说日本人要强行把赫哲族迁到沼泽地区归并部落,实行种族隔离(后来日本鬼子果然把那一带的赫哲族归并了三个部落)。为了生活,为了躲避迫害,富锦的嘎儿当两户,同江的莫洪口、土斯克、得勒其等地的二十一户串连在一起,搬到当时山林密、野兽多的宝清、义顺号等地。这二十三户,五十九人,五个姓。其中姓傅的八户,姓尤的八户,姓吴的四户,姓何的一户,姓毕的两户。由于生活所迫,这二十三户散居到各处,和其他民族杂居。但是他们过惯了渔猎生活,不习惯其他民族的生活风俗,更重要的是长期下去本民族的特征难以保持,于是在一九四二年到四四年间,他们陆续迁到了饶河县境内的挠力河与七里沁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在那里建村,起名叫永安村。到一九四五年,人口发展到七十一人。到了一九四六年末,永安村就达到了七十四户,二百一十九人,包括汉族在内人口达到了二百五十多人。这主要是同江、富锦的赫哲族大量迁入。一九四七年为了便于剿灭土匪,防止土匪对边远山村的骚扰,县政府决定,把永安、永禄、永福、新立、石场等几个村分别归并到其他村屯里去。这样永安村的赫哲族就迁到了西林子、四排等地。到了一九六三年,西林子的赫哲族,也搬到了四排村。当时从永安村搬到西林子、四排的赫哲族只有二十一户,七十一口人,再加上原四排老户傅、何两姓五户,全村赫哲族只有九十二口人。

永安村在迁屯时,有二十四户直接搬回了同江、富锦,有几户搬到西林子后又搬回了同江、富锦。剩下的二十九户,八十多人,则因男的参加了尤德荣土匪队,有的被打死,有的被俘,有的投诚。一些人跟随部队到了内地,建国后只有七八个人回到了饶河,其他人去向不清楚。他们的家属散迁饶河县各地,半数以上与汉族结婚,也有一些投靠外地亲属。

未完待续

我们努力推送关于这个民族的厚重历史,精彩故事,语言文字,谚语典故

所以请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raohezx.com/rhxms/2165.html

------分隔线----------------------------